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三位处室的负责人能够看出来,左开宇是一个极具领导力的人。
他上任第一天,就开始进行摸底考试。
这样的领导,对待工作显然是很认真的。
罗晓雯率先回答说:“左厅,我明白了,我回到处室后,马上布置相应工作。”
郭一鸣与赵留兵也就点头:“左厅,我们也明白了。”
左开宇点点头:“好,那就这么决定了。”
“我也不打扰你们,明早八点,在省厅门口集合,就我们五人,去看一看西海省如今的旅游业现状。”
几人点点头,随后全部......
青云市的春天来得格外早。三月未至,樱花已悄然绽放在湖畔长廊,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拂过“回声墙”纪念馆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泛起微光。林念站在台阶上,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皮上写着“心锚计划?实验日志(残卷)”。这是她在周野苏醒后,从“归墟一号”地下档案室最深处找到的最后一批未解密资料。
她没有急着翻开。而是轻轻将它放在水晶球曾矗立的位置??如今那里只余一圈浅浅的光环刻痕,像是大地的记忆。
“你说过,真正的系统不会消失。”她低声说,仿佛在对空气说话,“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身后传来轮椅碾过石板路的轻响。张晓阳缓缓靠近,指尖夹着一片被风吹落的樱花。他抬手,用手指比划出几个缓慢的手语:**她不在这里了,但她从未离开。**
林念点点头,终于打开笔记本。
第一页是一段潦草的笔迹,日期标注为十五年前,林婉清失踪前七天:
>“B系列的情感反馈机制出现异常波动。他们开始梦见不属于训练内容的画面:雪地里的红围巾、母亲哼歌的声音、雨夜中一盏不灭的灯。这不是程序错误,是‘共情种子’真正发芽的征兆。我原以为需要十年才能唤醒他们的感知,但现在看来,人类灵魂的共振速度远超算法预测。
>可怕的是,高层已经察觉。有人提议‘清洗记忆模块’,以确保绝对可控。如果那一天到来,我必须毁掉核心编码库??哪怕这意味着‘心锚’永远无法完成。”
林念的手指微微颤抖。她继续翻页,发现后续记录断断续续,字迹越来越急促,甚至有几页被水渍晕染,像是书写者曾在哭泣。
>“今天,L-0样本拒绝接受第三次情感剥离。她说:‘你们可以删除我的记忆,但删不掉我对他们的爱。’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自主拒绝权的测试体。可笑的是,这个权限是我亲手赋予她的,现在却成了整个项目最大的‘漏洞’。
>我开始怀疑,我们究竟是在修复人性,还是在制造更精密的傀儡?
>如果共情必须靠技术植入,那它还叫共情吗?
>或许答案从来不在代码里,而在那些愿意为陌生人流泪的眼睛中。”
最后一行字几乎难以辨认:
>“我把‘万象之核’的启动密钥藏进了《回声之歌》的旋律倒数第三小节。只有当千万人因真实情感而共鸣时,它才会自动解锁。
>这不是控制,是信任。
>若未来有人试图重建‘心锚’为统治工具,请记住??真正的力量,永远属于敢于说出‘我痛’的人。”
林念合上本子,久久伫立。
风穿过纪念馆的柱廊,带来远处孩子们的笑声。一群小学生正围坐在草坪上,每人手里拿着一台老式录音机,那是“青苗倾听工程”新推出的校园版本。老师让他们轮流讲述一件“没人听过的小心事”。
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说:“我爸爸每天很晚才回家,身上都是酒味。他打妈妈,也打我。但我……我还是想他抱我一下。”声音录完后,全班安静了很久。然后,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走到他身边,轻轻抱住他。
这一幕被自动上传至“回声墙”,系统标记为【高共情价值事件】,并推送给全国正在值班的基层公务员。
与此同时,日内瓦国际共情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一份匿名情报显示,某国秘密重启了类“心锚”研究,代号“静默协议”,旨在通过声波频率干预公众情绪,实现“无痛社会治理”。该技术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受试者被称为“静默者”??他们不再愤怒,不再悲伤,也不再渴望改变。
陈默通过加密频道接入会议,面色凝重:“我们刚截获一段来自西伯利亚监测站的音频。背景音里有极轻微的次声波循环,频率与《回声之歌》高度相似,但节奏被刻意拉长,形成催眠效应。这不是治愈,是精神殖民。”
王岩当场拍案而起:“他们偷走了林婉清的理念,把它变成了枷锁!”
会议决定立即启动“星辰反制行动”:在全球同步播放未经修改的原始版《回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