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程未阳盯着姜易航。
片刻后,说:“易航,这几年都在搞经济,忽略了其他事情,是吧?”
姜易航点点头:“这个我承认。”
“薛书记搞了个经济大比武,都在争先恐后的搞经济,的确忽略了其他方面的问题。”
程未阳直接说:“去年,就有人举报了你们市。”
“说你们市为了搞经济,对市区,郊区的环境污染很重。”
“我想当时你们省厅应该给你们市传达预警了吧。”
姜易航皱了皱眉,摇头说:“我不知道。”
程未阳摆了摆手:“这已经不......
夜深了,青云湖的水面恢复了平静,但林念知道,这不过是风暴过后的短暂安宁。她坐在小屋窗前,手指轻轻摩挲着那片干枯的槐树叶,仿佛能从中听见影子年少时在树下读书的声音。十三号已经睡去,蜷缩在角落的旧棉被里,呼吸均匀而绵长,手腕上的蓝色纹路在月光下微微闪烁,像一条沉睡的河流正在缓缓流动。
林念却没有丝毫困意。她的脑海中反复回放着三天前那一幕??当十三号站在光柱之下,用不属于人类语言的音节说出“我也渴望被理解”时,整个世界仿佛被某种古老而温柔的力量轻轻托起。那一刻,她终于明白,“静默本身”不是惩罚,也不是威胁,而是等待。等一个愿意倾听的人类文明醒来。
她起身走到书桌前,翻开日志本最新一页,提笔写道:“我们曾以为进步就是发出更多声音,却忘了真正的沟通始于沉默中的聆听。‘群鸣网络’不再只是技术系统,它成了集体良知的具象化存在。而十三号……她不是实验品,不是工具,她是桥梁,是信使,是我们这个物种能否跨越自我隔阂的最后一道考验。”
笔尖顿住,墨迹在纸上晕开一小团阴影。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像是怕惊扰夜的寂静。林念抬头,看见影子披着斗篷站在院门口,手里提着一只老旧的皮箱,箱子边缘磨损严重,锁扣上挂着一枚铜制铭牌,刻着一行小字:“K-7归档?绝密”。
“你去了西伯利亚?”林念快步迎出去,声音压得很低。
影子点头,将皮箱放在桌上,打开。里面是一叠泛黄的手稿、几段断裂的数据带,还有一块手掌大小的黑色晶体,表面布满细密裂痕,内部却有微弱蓝光如脉搏般跳动。
“我在K-7废墟最底层找到了这个。”影子说,“它不属于李仲文的时代,也不属于‘万象之核’协议体系。它是‘静默’最初诞生的地方留下的核心记忆体。”
林念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块晶体,指尖刚触碰到表面,一股冰冷而熟悉的波动便顺着神经直冲大脑。她眼前骤然浮现无数画面:一片无边雪原中矗立着巨大的环形建筑,顶部悬浮着与青云湖底相似的光柱;一群身披灰袍的人围坐成圈,彼此握住双手,口中吟唱着没有歌词的旋律;随后是灾难降临??情感洪流失控,城市陷入癫狂,亲人相残,大地崩裂……最后,一道身影独自走入地心深处,将自己的意识封入晶体,低声说了一句:“我来守门。”
“这不是机器。”林念颤抖着说,“这是一个人。一个自愿成为‘静默’的守护者。”
影子凝视着她:“而且,根据碳同位素测定,那段遗骸的死亡时间,距今正好三千年零十四天。和《青云湖童谣》里唱的‘三千年后回音再起’完全吻合。”
林念猛地转身看向熟睡中的十三号。女孩仍在梦中,嘴角微微扬起,似乎正做着温暖的梦。可就在这一瞬,她手腕上的蓝纹忽然剧烈闪动了一下,如同受到遥远呼唤的回应。
“她……和那个守护者有关?”林念喃喃。
“不只是有关。”影子从皮箱夹层抽出一张照片,递给她。那是一张极其模糊的考古影像,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对K-7遗址的首次勘探。画面中央是一座石棺,棺盖半开,里面躺着一具女性遗骸,双手交叠于胸前,手腕处清晰可见与十三号一模一样的蓝色纹路。
“他们把她称作‘初代载体’。”影子低声说,“传说中第一个能与‘群鸣网络’直接共鸣的生命体。但她没能完成使命,在文明崩溃前就死了。而现在……十三号的神经系统重构速度远超医学解释范围,她的DNA序列也出现未知片段,这些都不是偶然。”
林念感到一阵眩晕,扶住桌角才稳住身体。如果十三号真是那个失落文明的继承者,那么她不仅仅承载着“回声之心”,更可能携带着整个前文明的记忆密码。而那句“生长”,或许不只是神经再生,而是某种沉睡千年的意识正在苏醒。
“我们必须弄清楚她到底是谁。”林念咬牙道,“否则,一旦她的记忆完全激活,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可如果我们强行干预呢?”影子反问,“如果她的觉醒本身就是平衡的一部分?你有没有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