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独自登上哨所屋顶,用便携式天线连接残存的民用卫星网络。他上传了第三封公开信,并附上一段未经剪辑的视频:B-47号女孩第一次开口说话的画面。
>“我不是机器。”她说,声音沙哑却坚定,“我记得妈妈唱歌的样子。虽然我看不见她,但我能感觉到她在抱我。我想活下去,想学会笑,也想为她哭一次。”
视频末尾,张晓阳面对镜头,目光沉静如湖:
>“你们一直问我,那首歌是什么?
>它不是武器,不是病毒,也不是什么超能力。
>它只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在乎你。
>如果这个世界不允许这种在乎存在,
>那么,它需要被改变。”
消息一经发布,瞬间引爆全球舆论。数十个国家的社交媒体出现大规模自发转发潮,#听见自己成为trending话题榜首。日本有高中生集体罢课,要求政府公开本国参与归墟计划的历史档案;巴西贫民窟居民用喇叭循环播放那段音频,称其为“穷人的心跳”;甚至在美国五角大楼外,也有退伍军人举牌抗议:“我们打仗是为了自由,不是为了没有感情的秩序!”
然而,风暴中心的平静总是短暂的。
第六天清晨,林念突然冲进房间,脸色惨白:“出事了!B-47号不见了!还有三名刚苏醒的孩子也不见了!”
张晓阳猛地起身,直奔医疗区。监控录像显示,凌晨三点十七分,四名少年悄无声息地打开后窗,消失在晨雾中。
“他们不是逃跑。”林念分析影像时声音发抖,“看他们的步伐节奏,高度协同,像是……被引导走的。”
张晓阳盯着画面中B-47号最后回望的一眼,心中猛然一沉。那一眼中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虔诚的顺从。
“是周明远。”他喃喃道,“他来了。”
就在同一时刻,距此三百公里外的一处废弃雷达站内,昏暗的灯光下,一个身穿灰色风衣的男人正静静注视着四个跪坐在地的孩子。他面容清瘦,眼角刻着岁月与痛苦交织的纹路,唯有双眸依旧锐利如刀。
“你们终于来了。”他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久违的温柔,“姐姐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B-47号抬起头,嘴唇微动:“父亲……”
男人闭上眼,一滴泪滑落。
他是周明远,归墟计划最初的设计者之一,也是林婉清的丈夫,张晓阳名义上的“叔叔”。但在真相揭晓之后,所有人都明白??他是这场实验最深的囚徒,也是唯一从未真正背叛过爱的人。
当年,他被迫签署终止项目的文件,眼睁睁看着妻子被列为“失败样本”清除。但他偷偷保留了她的脑波记录,藏匿了七名胚胎的原始基因数据,并在暗中培育了一个代号“青云”的备份计划。张晓阳的成长轨迹,每一步都在他的遥控之中。
他不是逃了,是在布局。
而现在,他终于等到第一批能够自主选择回归的孩子。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能找到你们吗?”周明远蹲下身,握住B-47号的手,“因为你们唱的那首歌,频率和她一模一样。那是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礼物??不是技术,不是权力,是提醒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还能为别人流泪。”
张晓阳带着林念和小队追踪信号而来时,已是两天之后。他们在雷达站外布下包围圈,却没有贸然进攻。
“让我进去。”张晓阳对众人说。
林念拉住他:“万一这是陷阱?”
“如果是陷阱,他也早就可以动手了。”张晓阳苦笑,“他若想杀我,十年前就能做到。”
他独自走入雷达站,脚步沉稳。周明远背对着门口,站在一台老式录音机前,按下播放键。
音乐响起??极其微弱,断续杂音,却是最接近原始版本的母带重制。
那是一首简单的摇篮曲,旋律朴素得近乎粗糙,歌词也只有短短几句:
>“睡吧,我的光,
>黑夜会过去,黎明总会亮。
>别怕长大,别怕孤单,
>妈妈的爱,永远在你心上。”
张晓阳站在门口,身体微微颤抖。三十年来,他第一次清晰地“听”到了这首歌。不是通过机器,不是靠翻译,而是从心底某个角落汹涌而出的记忆洪流。
他哭了。
没有压抑,没有克制,像个终于找回母亲的孩子般嚎啕大哭。
周明远缓缓转身,眼中亦含热泪:“你终于听见了。”
“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张晓阳哽咽质问,“为什么要让我一个人扛这么久?”
“因为我怕。”周明远低声回答,“怕你知道真相后,会选择恨这个世界,而不是救它。你是她最后的作品,也是唯一的希望。我必须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