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豪掷三百万两!我对钱没有兴趣!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虫子》的大获成功,在李奇维的预料之中。
    毕竟是百年后的经典之作,其创作风格和思维,完全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想象的。
    再加上李奇维自身科学第一人的影响力,想不出名都难。
    而且现在欧洲又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这也让小说有了更特殊的意义。
    哪怕是在此刻的亚洲,小说依然造成了巨大的轰动。
    倒不是因为它那隐含的反战思想,而是纯粹的好看。
    因为好看,所以受欢迎。
    《虫子》的精彩是不分民族地域信仰的。
    不管是印度,樱花国,还是华夏,所有人都能从中体会到科幻的精彩。
    华夏,北平。
    进入了民国后,整个华夏的气象与前清完全不同。
    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更愿意与西方接轨,吸收西方文化。
    因此,很多西方思想和文学作品也随之传了进来。
    再加上李奇维十多年的教育培训,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推进。
    可以说,关注西方科技的人才,比之前多了很多倍。
    1915年5月,教育部。
    今年34岁的周豫才,是教育部的佥(读签)事。
    所谓佥事,就是分管各厅或者司的部分事务,地位略高于科长。
    在民国政府中央体系内属于中下层官员。
    因此,周豫才只能算混的一般。
    他十多年前留学樱花国,先是学习采矿学,然后又转行学医。
    后来因为战争的刺激,深感学医无用,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他在樱花国留学期间,和华夏国内所有的有志之士一样,认为华夏要复兴,必须向西方寻求真知。
    其中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科普科幻领域。
    得益于李奇维之前创建的科技类报纸,现在的华夏,科学技术类文章也有了传播的土壤。
    然而,李奇维的报纸瞄准的都是欧洲最前沿的科学。
    因为太过高端,导致离普通民众非常遥远。
    因此,大规模的科普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科幻小说,又是科普手段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
    很多进步知识分子,都大力翻译西方科幻经典作品,引进华夏。
    甚至他们自己还亲自创作,只不过内容不敢恭维。
    周豫才就是其中一员,他有很好的理学素养,是一个资深的科幻迷。
    早在樱花国留学期间,他就读过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可以说,凡尔纳为他打开了科幻的大门。
    周豫才读的津津有味,后来市面上能买到的翻译本,他都看完了。
    急不可耐的情况下,他决定亲自翻译。
    周豫才翻译了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旅行记》,并还在1903年出版了。
    那时的他虽然只是籍籍无名的留学生,却为国内的科幻事业开荒拓土。
    很快,他又接连翻译了好几部经典科幻作品。
    甚至他自己也写了一个小短篇,介绍了居里夫人发现的镭。
    今天上午,周豫才闲来无事,便准备三刷《虫子》。
    他对自己的工作不是很开心。
    当初要不是周子余极力邀请,他是不可能来这里任职的。
    而且,在这里,以他的性格,受到了打压,前途无望。
    周豫才已经决定,再过一段时间就准备辞职了。
    如今国内的风起云涌,文学领域也面临变革。
    自诩文人的周豫才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精彩的大世。
    这场变革的核心,就是对文学文字的改革。
    号召所有人摒弃文言文写作,改用白话文。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在华夏普及文化知识。
    文言文晦涩难懂,可以作为学问研究,但完全不适合日常写作交流。
    想到这里,周豫才又一次被《虫子》所折服。
    “李奇维果然是天纵奇才。”
    “他竟然也用白话文写作。”
    “虽然文笔差了点,但是读起来流畅丝滑,属于一流水准了。”
    尽管周豫才心高气傲,谁都看不起,经常贬低其他人的文章。
    但是面对李奇维的小说,他却挑不出什么毛病。
    这篇小说绝对是他目前看过的最好看的小说。
    无论从任何方面评价,都是碾压其它小说的存在。
    “我华夏果然是人杰地灵。”
    “竟然能出了李奇维这样的人物。”
    “科学一道碾压所有西方国家,哪怕是写小说,都能冠绝天下。”
    忽然,周豫才又叹道:
    “哎,可惜,要是他写的是针砭时弊的文章,那一定会更出彩。”
    这时,办公室又进来一个人,笑着说道:
    “我们的周大才子又在忧国忧民了啊。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