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物理诺奖最终候选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1901年9月28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
    古朴的建筑散发出浓郁的科学气息。
    成立于1739年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建院之初起,组成人员主要有贵族、官僚,还有一部分大学教授。
    因为当时的权贵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加入能给科学院带来很大的好处,所以没有遭到非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人员结构已经不满足科学院的要求。
    所以在十九世纪中期,瑞典皇家科学院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要求入选院士必须是瑞典各学科的杰出代表。
    通俗地说,没有真才实学(自然科学领域),你就评不上院士。
    从此,科学院才迈入新的正规发展时期,变成学术领域权威的代名词。
    整个科学院只有一个专职秘书处理日常事务,其他包括院长在内的所有院士都是业余的。
    他们不领任何工资,没有行政权力,就是单纯为科学做奉献。
    院士是一种荣誉头衔,没有高低之分。
    只有学士、硕士、博士、讲师、教授才是学术职业等级。
    当然,这些都不影响每个院士的含金量和学术权威。
    而现在,科学院的某间会议室内,里面的院士权威大佬们,却正在为诺奖的最终候选人苦恼万分。
    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的五名成员,都是从瑞典皇家科学院推举产生,他们分别是:
    瑞典隆德大学教授艾瑞克、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哈维兰、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教授萨维奇、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奥洛夫、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奥斯特(外籍院士)。
    其中艾瑞克就是当初给汤姆逊写信的那位,他希望听听老友的建议。
    而哈维兰是安德斯的舅舅,安德斯就是在法国放射学会议上,挑衅李奇维的那个纨绔学二代。
    此时,艾瑞克开口道:“各位,根据前面几轮的评选,现在只留下六份成果。”
    “其实我们已经延期了,按理来说,应该在8月份就确定最终候选人。”
    “不过考虑到是第一次举办,所以科学院允许我们延长,但时间也只到这个月底。”
    “按照奖项的规定,最多只有两份工作成果可以同时获奖;如果一份成果由二人或三人完成,则应共同奖励。”
    “但是一次最多只能有三位获奖者。”
    “所以各位,让我们再好好看看手里的资料,请大家再次陈述推荐理由。”
    艾瑞克带头翻看起资料,上面详细写着各候选人的资料及成果信息:
    姓名,年龄,国籍,职业身份,主要成就等。
    1、伦琴,56岁,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发现X射线及其应用。
    2、汤姆逊,45岁,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以及发现电子。
    3、贝克勒尔(49岁,法国,巴黎理工大学教授)、皮埃尔·居里(42岁,法国,巴黎大学教授)、玛丽·居里(34岁,法国,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对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4、洛伦兹(48岁,荷兰,莱顿大学教授)、塞曼(36岁,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共同研究。
    5、普朗克(43岁,德国,柏林大学教授)、李奇维(21岁,清国,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生),共同发现量子论,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6、李奇维(21岁,清国,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生),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解释光电效应定律和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概念。
    看完手中的资料后,艾瑞克眉头紧皱,内心纠结。
    如果不是奖项规则的限制,六个成果应该统统获奖,处理非常简单。
    但是现在,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不能选出一个让所有物理学者都满意的结果,恐怕很难再举办下去了。
    他首先开口说道:“我先说下我个人的看法。”
    “六个候选成果中,其中伦琴的X射线是时间最早得到确认的,它开启了物理学新现象的大门。”
    “在此之前,物理学一直被三大分支统治,没有它们解释不了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伦琴可以作为最终候选人之一。”
    剩余四人微微一愣,艾瑞克说的是之一,那表示他还要再加一份成果,难道是他的好友汤姆逊?
    众人是知道他和对方的关系的,不过这样是不是有裙带关系的嫌疑。
    不料艾瑞克接着说道:“至于第二份成果,我认为量子论很适合。”
    “它的提出,正式开启了现代物理学,打破了几百年来的连续时空观,意义非凡。”
    “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发现,是现代物理学现象的表露,而量子论则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物理学的未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