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他也是创造电这个物理概念的第一人。”
“在当时,他认为,电应该是一种流质,不是单个物体拥有的,而是必须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才会出现。”
“这和小川秀树小朋友的想法有点类似。”
李奇维娓娓道来的物理故事,让在场的人听的如痴如醉。
他们从来没有从这种角度去看待物理学。
而是上学时就被灌输了电的概念。
这种从源头出发的教学,让众人对物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哪怕是长冈半太郎这样的物理大佬,也是听的津津有味。
“哎,这就是李教授和我们普通人的差距。”
“他的知识太渊博了,就好像站在物理时间长河之外,洞悉物理学的一切事物。”
田中馆爱橘更是感叹道:“这是我目前为止,听过的最好的物理课。”
在场的大佬们已经开始被折服了。
李奇维接着说道:
“到了18世纪早期,被称为电之父的英国发明家格雷,他把带电后的玻璃棒和其他物体接触。”
“接触后,这些物体竟然也产生了同样的吸引力。”
“这说明电可以在不同物体之间传递。”
“从而也验证了电是一种流质的说法,它并非某一种物质特有的属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研究电,很快,人们就发现,电不仅仅有吸引作用,它还有排斥作用。”
“当用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铜屑时,铜屑之间会产生排斥作用,铜屑和玻璃棒之间也会排斥。”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更新的现象了。”
“法国物理学家迪费发现,先用玻璃棒和丝绸摩擦,使得玻璃棒带电;再用树脂和毛皮摩擦,使得树脂带电。”
“让玻璃棒接触一部分铜屑,再让树脂接触一部分铜屑。”
“这时候,两种铜屑不再是排斥,反而是相互吸引了。”
“因此,迪费推测,自然界存在两种电,一种叫玻璃电,一种叫树脂电。”
“玻璃电和玻璃电,或者树脂电和树脂电之间会排斥,但是玻璃电和树脂电之间却是吸引。”
“这就是曾经流行的电的双流体理论。”
“但是,到了18世纪中期,美国的富兰克林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单流体理论。”
“顺便说一句,这个富兰克林就是那个把雷电关在瓶子里的人。”
“他认为每一种物质本身是带电的,只不过没有摩擦的时候,这种电是满的,表现不出电的作用。”
“举个形象的例子,把瓶装满水,无论你怎么摇动瓶子,里面的水都不会晃动。”
“电也是同样的道理。”
“根据这个理论,当玻璃棒和丝绸摩擦后,丝绸上就会有一部分电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这时,玻璃棒上的电是多余的,而丝绸上的电是缺少的。”
“富兰克林认为,这种多余的电就是玻璃电,而缺少的电就是树脂电。”
“他还给两种电取了一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玻璃电为正电,树脂电为负电。”
“同时,他发明了【电荷】这个词,用来描述物体上带电的多少和数量。”
“在当时,人们对双流体假说和单流体假说争论不休,因为两种假说,都能完美解释发现的电现象。”
“这种争论一直到我的导师汤姆逊教授,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后,才正式宣告结束。”
“现在,我们知道,当玻璃棒和丝绸摩擦后,玻璃棒上的电子就跑到了丝绸上。”
“而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丝绸就是带负电,而玻璃棒则带正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电子的电荷之所以被人为规定为负的,主要就是为了沿用富兰克林的说法。”
“其实也可以把电子的电荷规定为正的,那么原子核带的就是负电了。”
“到这里,大家应该发现,不管是单流体假说还是双流体假说,本质都是对电子现象的侧面描述。”
“因此,两种假说都是对的。”
“只不过,单流体用起来更方便而已。”
讲到这里的时候,在场的无数人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摩擦生电现象,竟然经历了这么复杂的研究过程。
在这期间,物理学家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才把电的概念一步步向前延伸。
“现在,回到我的问题。”
“我想大部分人心中的答案,应该就是我最后说的那种。”
“摩擦生电的本质,就是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
台下物理学领域的人都默默点头。
标准的官方的答案确实是这样的。
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但是,我认为这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