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消息扩散,光绪震惊!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五天后,《泰晤士报》的头版头条上,李奇维意气风发,大手一挥的照片赫然在列。
    上方则是大大的标题:清国青年,英国留学,开眼看世界,获物理诺奖,立志报效祖国。
    《泰晤士报》用整整一个版面,详细介绍了李奇维的生平。
    并重点描绘了他来到剑桥后,是如何受到知识和文明的熏陶,才脱离原生国家的愚昧。
    在这过程中,英国的文化和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总之,一通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李奇维从一个平平无奇的清国年轻人,经过剑桥大学的四年专业培养后,就能获得物理领域的至高奖项。
    这充分说明了英国作为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对于落后地区的教化作用。
    英国作为世界中心的日不落帝国,其光辉照耀着全世界,布拉布拉。
    报纸一经发出,立刻遭到哄抢。
    《泰晤士报》只能开足马力,扩大印刷,连续加印五次,但依然供不应求。
    可见李奇维影响之火爆。
    其余的诺奖得主的光芒,完全被他遮盖住。
    一时间,李奇维的名字风头无两。
    他的事迹迅速以英国为中心,朝四面八方传去。
    清朝驻英国大使馆内,罗福玉坐在椅子上,正闭眼听翻译人员翻译最新的《泰晤士报》。
    越听他的脸色就越难看,尤其是李奇维关于华夏的言论,更是让他愤怒无比。
    他的手抓住扶把,因为过度用力而青筋暴起。
    “该死,他还是我大清的子民吗?”
    “接受采访,不仅不和我报备,竟然敢口出狂言,还想回去搞什么科技教育。”
    “做他的春秋大梦去吧!”
    罗福玉担心的不是李奇维要做什么,而是他失去了掌控对方的权力。
    等到报纸传回国内,万一庆亲王甚至老佛爷来了兴趣,看到李奇维的大言不惭,他们会怎么想?
    虽然李奇维言语中都是为大清考虑,看不出违逆之心。
    但是却半分没有提到皇室的作用,满清八旗的作用。
    这会让掌权者很不爽,然后就会责怪罗福玉。
    你一个堂堂正三品的驻英大使,难道不会与对方提前沟通,勒令其谨慎发言吗?
    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可见是个酒囊饭袋。
    罗福玉怕的就是被老佛爷厌恶。
    任你工作能力再强,只要公司领导不喜欢你,都是白搭。
    此时罗福玉,再也没有之前的胸有成竹,波澜不惊了。
    他心中对于李奇维的恨意达到顶点!
    就在罗福玉既咬牙切齿又心惊胆战的时候。
    最新一期的《泰晤士报》顺着电线,漂洋过海,终于传到了大清国内。
    清朝,西安,陕西巡抚衙门,也称北院。
    这里是当朝太后慈禧“西狩”的暂住地方,也是大清国实际上的宫禁中心。
    所谓西狩,就是清朝被八国联军打的屁滚尿流,溃不成军后,慈禧只能带着光绪仓皇出逃,一路向西。
    最后到达西安才稳定下来。
    她留下庆亲王和李鸿章在京师,负责与洋人谈判战后事宜。
    一开始停战后,慈禧不愿意返回京师。
    因为此时的京师还在八国联军的控制下,一旦她带着光绪皇帝回銮,对方就能恢复自由,行使皇帝的权力。
    而她则不能再预国政,只有退居深宫,以乐余年了。
    这对于迷恋权力的慈禧来说,是万万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又经过了几个月的反复交涉,最终清朝与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慈禧也如愿以偿地继续能把持朝政,过几天就会返回京师。
    而光绪在逃亡期间的生活,只能用凄惨来形容。
    现在,年仅30岁的光绪,正坐在简陋的御座上。
    30岁对于一个帝王而言,那是黄金一般的年龄。
    身强体健、思维成熟、经历过朝堂的政务磨砺,正是一展宏图大业的好时机。
    然而此时的光绪,完全没有半点意气风发,手握乾坤的霸气。
    整个人看起来无精打采,好像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接连经历变法失败,战争割地赔款,光绪皇帝此刻已心如死灰。
    他有时候自嘲,做皇帝做到自己这个份上,真是够窝囊的。
    当然,这些心声他永远不敢跟别人说。
    因为他的身边站着一个机灵的小太监,眼神中对光绪隐藏着戒备。
    光绪身边的太监,都是他的“亲爸爸”慈禧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监视。
    所以,他看似是皇帝,实则是傀儡,没有任何自己能做主的机会。
    而他的下方,跪着一个人,乃是慈禧的宠臣,目前负责管理户部事务的荣禄。
    本来慈禧是任命荣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