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申报》转载,民间沸腾!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特点就是经常能和洋人打交道,开化程度高,知道外面的情况,心中对大清早没了归属感。
    所以当李奇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开后,顿时在民间引起风暴,成为无数人的谈资!
    酒楼、茶馆、商铺...凡是人员聚集之地,必然都在谈论《申报》的转载。
    “这李奇维莫非是文曲星下凡不成,看报纸上的解释,在洋人那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跟在我们这被封为大学士一样,我的乖乖。”
    “那不一样,在洋人那里获奖,依然是老百姓,没有官身,恐怕还比不上县令老爷呢。”
    “这物理有什么好研究的,《永乐大典》里早都记载了,我看西方的科学文化,都是抄袭我们华夏老祖宗的。”
    “他还要回来开办大学,大兴教育,我得让我家小子好好努力,争取将来能去洋人的银行工作。”
    “老天爷啊,奖金竟然有6万两白银,洋人的钱难道都是大风刮来的不成。”
    “这李奇维真是给我们汉族人长脸啊,被洋鼻子欺负的那么惨,这回可算扬眉吐气一回了。”
    “可惜了,这是在科学文化领域上的胜利,要是哪一天,能一炮把洋人给灭国了,那才威风。”
    “哈哈,你这就胡扯了,怎么会有威力那么大的炸弹。”
    随着报纸的宣发,和百姓们的自发口口相传,李奇维的大名无人不知。
    虽然大部分人都搞不清李奇维具体的成就,只能形象地拿国内去类比。
    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此刻华夏民众自信心的提升。
    不少百姓甚至朴素地认为,李奇维就是在文之一道上,镇压了西洋诸国。
    和带兵打仗的将军攻破洋人国家的都城,是一个等级的,文武殊途同归。
    可见此刻的清朝人,被洋人欺负,憋屈成什么样。
    任何能碾压洋人的汉人,都是华夏的英雄好汉,都值得竖个大拇指。
    什么?你说为什么满清八族没能出这样的人才。
    那不废话吗,那群酒囊饭袋的废物只配挨打,见到洋鬼子跟见了亲爹一样,就知道息事宁人。
    不少人老哥喝高了,说话也就没有顾忌了。
    因为这几十年,满清的表现实在太差,动不动就挨打,然后还要赔偿别人。
    国人心中都有一团火。
    反正这里是上海,洋人有租界在这里,清政府对这里的管辖几近于无。
    除了发泄闷气的,那些有志于西学的年轻人,全都把李奇维当成了榜样。
    甚至连星火计划的三人,都被他们当成羡慕的对象。
    他们打听到,李奇维接下来准备还要带几批人出去留学,因此非常期待。
    开始提升自己的西学知识,希望将来能被选中,和对方一样,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
    这一刻,科学的种子,已经种下,只等待李奇维的浇灌和培养。
    普通百姓只能看个热闹,但是在真正的华夏精英眼中,他们都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上海南洋公学,始建于1896年末,由光绪帝御批,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着手兴建。
    是华夏自己人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
    现今的经济特科班总教习,33岁的周子余,正拿着报纸,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时地发出惊呼。
    “太厉害了,李奇维此人的物理造诣,恐怕已然是天人级别。”
    “关键他才21岁,是如何想到,强国必先教育。”
    “西方之强,强在尊重科学,尊重教育,尊重人性。”
    “他的理念,他的理想,简直与我不谋而合,吾道不孤,吾道不孤啊。”
    “等他回国,我一定要上门拜访,共同商讨华夏百年教育之大计。”
    “呵呵,他言语间的魅惑清廷之意,恐怕能看出来的人不多。”
    “此子简直是神仙下凡,天生聪慧,实乃我华夏之幸。”
    周子余都快要把李奇维夸上天去了。
    因为他自己就是热爱教育,并为之奋斗的人,完全能理解李奇维的宏大理念,与之共情。
    有了对方的加入和指导,甚至能为华夏节省十几年的时间,简直是不可想象。
    武昌农学校,24岁的翻译王国桢,正拿着《泰晤士报》和《申报》两份报纸,逐一对照阅读。
    他本人精通英语,也翻译了不少外国科学文章。
    更是研究过西方伦理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等等。
    但还是第一次见到,有华夏人在洋人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还被大肆宣扬。
    洋人的高傲他是清楚的,能让对方放下面子,放下种族之分,可观如实地报道和夸赞。
    这说明李奇维的成就已经达到了顶峰,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冲破了狭隘的民族隔阂。
    虽然王国桢看不懂量子论,可是他精通先秦诸子及宋代理学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