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时间进入1917年后,物理学界终于平静了下来。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段平静期是在酝酿更大的爆发。
欧洲科学界也不再关注亚洲。
虽然物理奥赛、于隐论文等事件,让亚洲出尽了风头。
但是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的科学界人士都很清楚。
格局并没有改变。
欧洲依然是科学的绝对中心。
亚洲现在连后来居上都算不上,最多是站在了同一赛道上。
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在前方奔跑的欧洲各国而已。
所以,亚洲各国都在蛰伏,积蓄力量。
而欧洲则不敢掉以轻心。
因为亚洲无论怎么落后,只要布鲁斯·李还存在一天,那就不容忽视。
他就是亚洲科学界的定海神针,也是绝对的领袖。
欧洲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等待战争的结束。
百废待兴,既是灾难也是希望。
经历了如此变故,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一定会重新迎来辉煌。
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下,科学之城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美国不少科技公司,已经派遣考察团来此调研。
作为亚洲的科学中心,这里未来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那些资本家财团们很明白,时代的发展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现在最赚钱的都是高科技,而不是传统的原材料贸易。
这是新贵和老钱之间的争锋。
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华夏科学社的关系,不少人已经愿意迁徙到科学之城来。
因为现在国内的形势越发严峻,很多人的研究甚至都受到了影响。
而科学之城无疑是一片净土,吸引着无数技术人才。
对此,李奇维来者不拒。
他可不会放过这么多宝贵的财富。
一座座实验室、研究所拔地而起。
从数学物理化学到机械石油农业,凡是和科学相关的领域,科学之城无所不包。
此外,印度、樱花国等国家,也经常派出教育科学交流团,赴华夏和科学之城参加学术活动。
1917年8月,第一届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在华夏的上海举办。
来自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名科学家们,齐聚一堂,讨论学术。
本次会议的范围涵盖了各个领域,是一次较为松散的学术会议。
华夏作为东道主,科学社承担了所有会议工作。
在大会上,亚洲各国的学者们慷慨激昂、谈笑风生。
让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学者们赞叹不已。
“亚洲,尤其是华夏,在科学领域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了。”
会议最后,李奇维作为大佬,公布了第一届亚洲科学奖的名单。
其中于隐毫无疑问获得了物理学奖。
这也让亚洲科学奖的含金量瞬间上升,成为亚洲学者争抢的最高荣誉。
1917年10月,消失了一年的物理诺奖终于出现。
因为战争的原因,1916年的物理诺奖没有颁发。
而今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巴克拉,凭借元素的特征X射线辐射,斩获诺奖。
李奇维当年执掌国王学院物理系的时候,巴克拉就是他的左膀右臂。
在他不方便的出面的情况下,对方干了很多事情。
所以,外界都知道巴克拉和布鲁斯教授的关系莫逆。
以巴克拉的成果,只能说堪堪够得上物理诺奖的标准。
所以,他的获奖,从某种意义而言,体现了李奇维在物理领域的超然影响力。
巴克拉在李奇维选择回国后,他本人也选择离开国王学院,转去爱丁堡大学当教授。
同时,在李奇维的推荐下,现任国王学院的物理系主任是理查森。
对方已经从美国普林斯顿镀金完成,正式返回英国。
而他的博士生兼妹婿,戴维森,正在匹兹堡的卡内基技术研究所工作。
巴克拉获奖的消息,让所有研究X光的物理学者们都沸腾了。
伦琴、劳厄、布拉格父子,再到现在的巴克拉。
与X光相关的诺奖的成果,竟然达到了惊人的四个。
这一切都归功于X射线是非常成熟的物理现象了。
物理诺奖委员会有绝对的把握,保证这些成果不会出错。
于是不少研究物理的人说道:
“量子论虽好,但X光或许更适合普通学者。”
“大佬有大佬的领域,我们有我们的领域。”
远在美国的康普顿非常兴奋。
他觉得布鲁斯教授简直就是神人。
对方建议自己从X光入手研究,现在看是最好的选择。
1917年的化学诺奖和去年一样,因为未知的原因,又是未颁奖。
这让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