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嗒咔嗒跳动。
他数着节奏:三、二、四、一、六、五、零。
那是军统紧急联络码的逆序。
陈小满嘴唇发白:“这不是我们的人能打来的。”
沈墨走到电话前,左手握住听筒,没提起来,只是贴在耳边。里面一片寂静,三秒后,传来一声极轻的呼吸声,像有人把嘴凑近了送话器。
“你们画的路,”一个男声说,“走得通吗?”~检测结果:通过
黄包车在湿地边缘陷进泥里,车夫骂了句什么,沈墨没听清。他背着陈小满跳下车,一脚踩进齐踝的黑水,腥气扑鼻。雨还在下,不大,但足够把脚印冲成模糊的坑。湿泥裹住鞋底,每走一步都像被大地黏住,又缓缓吐出。远处芦苇丛中传来几声水鸟惊飞的扑棱声,仿佛这片荒芜之地也在屏息。
画室门锁锈死,他用画箱边缘撬了三下,铁皮应声翘起。屋内一股霉味混着松节油的气息,像多年前美术教室放学后的味道——阳光斜照过空荡的课桌,粉笔灰浮在空气中,而此刻,这间废弃多年的屋子却像是时间的残骸,凝固着某种未完成的使命。墙角蜘蛛网层层叠叠,一张破旧的帆布椅倒在地上,上面压着半本烧焦的日志。
他把她放在角落一张破沙发上,手腕搭脉——快得像打鼓。她的体温高得不正常,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在昏暗光线下泛着微光。她耳朵又开始摸,指尖发烫。芯片残留信号还没断,那是一种只有他们这类“修复者”才能感知的低频震颤,如同地下暗河在耳膜外轻轻敲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章(第2/2页)
沈墨翻出笔筒底部刻着“墨魂”的那支旧画笔,那是他五年前亲手刻上的名字,象征一段再也回不去的教学岁月。他拧开笔杆,倒出半截铅芯。右手抬到一半,肘关节突然一软,笔尖在墙上划出歪斜的线。他低头看自己的手,虎口裂开,血渗进绷带缝隙。五年前杭州那场火留下的疤,现在开始抽搐,像是记忆在皮肉深处苏醒。
不能再用右手了。
他把铅芯换到左手,动作迟缓却坚定。蹲到墙边一堆散落的画纸前。这是陈小满以前补习班的作业,皱巴巴地堆在墙角,有些被老鼠啃过,边缘卷曲如枯叶。他一张张翻,动作不急,像在挑明天要讲的范画。可每一张纸背后,都藏着她无声的求救。
第三张是教堂后巷的速写,线条凌乱,但窗框位置精确。他在阴影处发现一组短横线——不是排线,是摩斯码。
“B-12,排水井盖松动。”
他的心跳微微加快。这不是巧合。一个十四岁的女孩,不会无缘无故记录这种信息。除非……她早就在准备逃亡。
第四张画的是实验室通风口,角落有几道点状刮痕。他凑近,用指甲轻轻刮了下,颜料脱落,露出底下一层更暗的绿。再比对前一张,坐标重合。这不是涂鸦,是测绘。她用自己的方式,在一次次补习课上,偷偷绘制这座地下设施的地图。
第五张是他自己教过的素描课作业纸,背面用红蜡笔涂了一大片,像是失误。但他记得,那天根本没发红蜡笔。
他撕下一页随身笔记本,蒙在红蜡区域上拓印。压痕浮现:一条Z字形路线,穿过滤池、锅炉房,终点标了个圆圈,写着“老地铁入口”。
那是三十年前停运的一条战备线路,地图上早已抹去。可如果这条通道还通,就能绕开三道电子封锁区。
陈小满忽然坐起来,声音变了,又细又脆:“哥哥,灯太亮了……我想回家。”
沈墨回头,她眼睛睁着,却不像在看他。瞳孔微微放大,手指绕着裙摆暗袋的拉链,一圈又一圈。这是系统切换的征兆——她的意识正在被远程干扰。
他起身扯下窗帘,布条撕成两截,轻轻绑住她手腕,打了个活结。
“跟着我画的线走,就能出去。”他说,“你现在是画家,不是病人。”
这句话曾是他第一堂课的开场白。那时她说:“老师,我画不好。”他答:“你不是画不好,是你还没学会看世界。”
她眨眨眼,频率慢下来,点头。那一瞬,属于“陈小满”的清醒回来了。
沈墨把几张关键画作摊在地上,用铅笔头在接缝处连线。三幅图拼在一起,竟构成完整的地下管网草图。但中间缺了一段——从排水井到滤池之间,一片空白。
他盯着那块空地,左眼忽然一阵刺痛,像有根针从太阳穴扎进去。视野晃了晃,等恢复时,发现原本看不出区别的灰绿色颜料,在他眼里呈现出微妙的浓度梯度。深一块的地方,像是被人刻意加厚过。
这是“视觉增强模块”的副作用,军方实验品的后遗症。每次使用,都会加速神经衰竭。可现在顾不上了。
他拿放大镜贴上去,果然,颜料层下藏着极细的铅笔线,画的是检修通道坡度。每一道斜线角度都不同,最长的一条指向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