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她低声呢喃,眼前仿佛出现了那白梅般的身影。
“东平府……陈风……”
李清照将这个名字,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若有机会,她真想见一见这位“问渠公子”。
与他煮酒论诗,谈词唱和,那该是何等快意之事!
只可惜,汴梁与东平府,相隔千里。
她一个未出阁的女子,又岂能随意远行。
想到此处,她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怅然。
这世间,知音难觅。
好不容易从诗词中窥见一位,却又远在天涯。
她轻轻合上书卷,望着窗外那片被雨水洗过的碧空,一时有些失神。
“咚咚咚。”
一阵轻缓的敲门声打断了她的思绪。
“清照,爹爹能进来吗?”门外传来父亲李格非温和的声音。
李清照连忙收敛心神,起身应道:“爹爹请进。”
房门被推开,李格非走了进来。
他年约四旬,面容儒雅,身着一件寻常的青色袍衫,眉宇间却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喜色。
“清照,在看什么书?这般入神。”李格非笑着问道,目光落在女儿手中的诗集上。
“是新得的《近贤诗词集》,女儿正看到一才子的诗作,觉得颇有新意。”李清照如实回答。
但李格非显然对这些文坛琐事兴趣不大,话锋一转,道:“清照啊,今日爹爹来,是有一件喜事要与你商议。”
李清照心中一紧,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
“爹爹请讲。”她垂下眼帘,轻声道。
李格非走到窗边,负手而立,望着窗外的春景,缓缓开口:“你也到了该议亲的年纪了。”
“前些日子,太学博士赵挺之赵大人,托人向为父提及,他家公子赵明诚,与你年岁相仿,品貌端方,亦是饱读诗书之辈。”
赵明诚?
李清照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这个名字,她似乎听过几回。
据说是京中颇有名气的青年才俊,尤擅金石考据。
只是,她对这些素未谋面之人,向来没什么兴趣。
“赵大人与为父也算同僚,知根知底。”李格非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满意。
“赵公子如今尚未婚配,赵大人对你也是颇为赞赏。”
“爹爹的意思是,过几日,寻个机会,让你与赵公子见上一面,彼此相看一番,培养培养情分。”
“若是双方都有意,这门亲事,便可定下来了。”
李格非说得轻描淡写,仿佛这只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李清照的心,却一点点沉了下去。
培养情分?
她心中冷笑一声。
男女之事,若无两情相悦,如何培养得出真情?
不过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将两个不相干的人,硬生生凑在一起罢了。
她想起了方才读到的那句“载不动许多愁”。
若是嫁给一个自己不爱,也不懂自己的人,那后半生的愁绪,又该用怎样的舴艋舟去承载?
“女儿……女儿还小,此事不急。”她低声抗辩,想要反对。
李格非转过身,看着女儿略显苍白的脸色,眉头微皱。
“清照,婚姻大事,岂能儿戏?”
“赵家门第清贵,赵明诚本人亦是年少有为,前途无量。”
“这样的佳婿,打着灯笼也难找。你莫要任性,错过了良缘。”
李清照咬了咬下唇,心中充满了苦涩与无奈。
她知道,父亲是为她好。
在这个时代,女子最好的归宿,便是嫁得一个好人家。
可她想要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她渴望的是精神上的契合,是灵魂上的共鸣。
就像她读到陈风的词时,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爹爹,”她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倔强,“女儿以为,婚姻之事,当以情为先。”
“若无情意,纵然门当户对,富贵荣华,亦不过是……”
“胡闹!”李格非打断了她的话,脸色沉了下来。
“情意?自古多少情意喂了狗。”
“爹爹在官场沉浮多年,见过的风浪比你吃过的盐还多。”
“这世道,门当户对,家世背景,才是女子安身立命的根本!”
“你莫要再多想了,此事爹爹已经替你应下了。”
“后日,城外杏花盛开,我已约了赵大人一家同去赏花。”
“届时,你与赵公子,便可多亲近亲近。”
李清照的心彻底凉了。
父亲已经打定了主意,她的任何反抗,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她看着父亲那张被官场岁月磨砺得有些僵硬的脸,忽然觉得有些陌生。
这还是那个平日里会与她谈论诗文,欣赏她才华的父亲吗?
或许,在他眼中,女儿的才华,终究只是点缀。
真正的价值,还是在于能否为家族联姻,巩固地位。
一股深深的无力感,将她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