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跑题了怎么办?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陈风不再犹豫,手腕微沉,笔尖在宣纸上落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寥寥数语,便将六朝金粉的繁华与落寞,英雄人物的功业与寂寥,勾勒得淋漓尽致。
    陈风写得兴起,渐入佳境。
    当他落笔写下那一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一股豪迈之情充盈胸臆,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波澜壮阔的古战场,亲眼见证了英雄叱咤风云的场面。
    然而,就在“虎”字的最后一笔即将收尾之际,陈风的动作却猛地一滞!
    毛笔悬在纸上,墨汁欲滴未滴。
    他脸上的那份从容与自信,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愕然与……惊悸!
    不对啊!
    他脑中如同一道闪电劈过,将方才的激昂情绪尽数驱散,只剩下内心强烈的不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他妈的!
    陈风心中狠狠地骂了一句。
    他想起来了!这首词的后半段,那可是赤裸裸地抒发对故土沦陷的悲愤,以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啊!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仓皇北顾”!这四个字,简直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抽在当下大宋的脸上!
    虽然眼下北宋尚未南渡,但北方形势早已糜烂,澶渊之盟的耻辱未远,朝廷上下粉饰太平。
    他若是在这东平府的诗会上,公然写出仓皇北顾,那不是在讽刺朝廷无能,丢失燕云十六州,只能眼巴巴地“北顾”吗?
    再往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扬州路……这更是直接点明了具体的失地!虽然辛弃疾写此词时是指靖康之耻后的扬州,但在此刻,同样会让人联想到北方的沦陷区。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更是借古讽今,暗指异族入侵,故国不堪回首的悲凉。
    最要命的是,这首词的背景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上,怀念在此地建立功业的孙权,刘裕等英雄。
    对比南宋朝廷的苟安,抒发自己渴望恢复中原、一雪国耻的壮志。
    这……这简直就是在公然鼓吹北伐。
    陈风额角渗出了一丝冷汗。
    他现在身处的是北宋末年,徽宗皇帝在位,朝政虽然已经开始显露颓败之象,但表面上依旧是一片歌舞升平。
    这种情况下,他写出如此政治不正确的词句,被有心人抓住把柄,往大了说,那就是煽动人心,非议朝政!
    轻则名声扫地,重则……掉脑袋都有可能!
    这诗会的主持者周山长,乃是东平书院的山长,德高望重,但也正因如此,他必然是维护朝廷体面之人。
    若让他看到这样的词,后果不堪设想。
    “不妙,大大的不妙!”陈风心中警铃大作。
    他飞快地扫了一眼四周,大部分人都在埋头苦写,似乎没人注意到他这边的异样。
    只有少数几个围观的人被他开篇的气势吸引,此刻见他停笔不动,脸上露出些许疑惑。
    怎么办?
    撕掉重写?
    时间怕是来不及了,那炷香已经烧掉了近半。
    而且,撕毁诗稿,在文人看来是一种极为失礼的行为。
    陈风的脑子飞速运转。
    这《永遇乐》的前半阕,写得确实是气势磅礴。
    但后半阕,那是万万不能写的。
    有了!
    他心念一动,看着纸上那句“气吞万里如虎”,眼神一定。
    他决定冒险一试!
    陈风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小心翼翼地将笔尖的余墨在砚台边缘舔了舔,然后,在那残篇之后,空出了一行。
    这一行空白,在密集的字迹中显得有些突兀。
    紧接着,他毫不犹豫地,另起一行,笔锋一转,开始书写另一首词。
    他选择的是辛弃疾的另一首名作——《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字体依旧雄健,但相较于《永遇乐》的苍凉悲壮,这一首的开篇则多了一份壮怀激烈,少了一丝压抑。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写到此处,陈风心中稍定。
    这首《破阵子》虽然同样充满了英雄豪情和沙场气息,也隐约有渴望建功立业,驱逐外敌之意,但表达得相对含蓄,更多的是一种普遍的英雄情怀,一种壮志难酬的感慨。
    他继续写道: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笔势越发流畅,仿佛要将方才的惊悸与郁闷,尽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