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百三十九节 人生各路,自由自选(保底第二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这年秋天,王桂兰接到妇联通知,要推荐她参评“全国三八红旗手”。
    消息传开那天,整个市场沸腾了。老李拎着两瓶白酒上门祝贺:“桂兰啊,你可是咱们这条街第一个进人民大会堂的人!”
    她却皱眉:“评不上也正常。比我强的人多了去了。”
    “可你做到了别人没做到的事!”老李激动地说,“你让一堆破袜子变成了品牌,让十个下岗嫂子重新有了收入,你还教会她们用微信收款!这不是典型是什么?”
    她没说话,只是默默翻出一本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一笔捐赠、每一次帮扶、每一个合作姐妹的进货金额。最后一页写着:“惠民二字,不能只挂在嘴上。”
    评审材料交上去后,她照常出摊。某天傍晚,一个年轻女孩蹲在摊前看了很久。
    “阿姨,我能拍几张照片吗?我在做毕业设计,主题是‘城市小微商业的韧性’。”
    王桂兰点头,顺手递上一双袜子:“试试这个,加厚纯棉,冬天最抗冻。”
    女孩接过,突然红了眼眶:“我妈妈也是下岗工人,她总说自己没本事,拖累了我。但我今天看到你,才知道什么叫撑起一个家。”
    王桂兰拍拍她的肩:“孩子,别看你妈现在低着头,说不定哪天,她也能让人仰望。”
    几天后,女孩送来一份打印稿,是一篇题为《针脚里的中国》的论文摘要。其中写道:“在资本叙事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经济发展逻辑??由无数女性个体以耐心、节俭与诚信编织而成的生活网络。它不耀眼,却极具生命力。”
    这句话被林骁抄进了小说第五章。
    此时的广州,陈小芳正在备战高考。
    她的目标是新闻系。“我要当记者,”她对班主任说,“去那些没人愿意去的地方,讲那些没人愿意听的故事。”
    她加入了校园公益社团,周末去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第一节课,她教孩子们写日记。“不用华丽词藻,”她说,“就写你昨天吃了什么,爸爸加班回来几点,妈妈骂你是因为心疼还是真的生气。”
    有个小男孩交上来一篇《我的鞋子》:“我有三双鞋,一双新的舍不得穿,一双旧的补过三次,还有一双是姐姐穿剩下的。但我最喜欢那双旧的,因为踩在地上踏实。”
    陈小芳读完哭了。她在评语里写:“踏实,是最珍贵的品质。”
    那位曾获科技创新奖的男孩则报考了土木工程专业。面试时考官问他为何选择这条路,他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父亲站在三十层高楼边缘焊接钢梁,安全绳细得像根线。
    “我想设计一种自动装配系统,”他说,“让所有建筑工人不再悬在天上。”
    命运的涟漪仍在扩散。
    2004年初,税务总局推出“银税互动”升级版,个体户纳税记录可直接转化为银行信用额度。王桂兰凭借连续两年A级纳税评级,获得五十万元低息贷款。她没有扩大摊位,而是租下一间小型加工厂,雇了十二名失业女工,正式注册“沈阳惠民针织有限公司”。
    开工那天,她在车间墙上挂了一块黑板,亲手写下八个大字:“质量即良心”。
    她规定每批产品必须经过三次质检,废品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有员工嫌麻烦,嘀咕“不就是双袜子嘛”。她当场拿出一叠医院反馈单:“这些医护工作者穿着我们的袜子连续站十几个小时,要是硌脚磨破皮,感染风险就会增加。你说是不是小事?”
    众人沉默。
    她又补充一句:“我们赚的是辛苦钱,但不能让别人为我们更辛苦。”
    陈野的“烈焰X1”被列入公安部采购目录,首批订单三千台。更令人振奋的是,中科院正式宣布国产射频芯片进入量产阶段,命名为“启明一号”。发布会上,主持人特意提到:“该技术最初应用于民用应急通讯设备,由一家民营企业率先实现商业化突破。”
    台下掌声雷动,陈野却悄悄退场。他驱车前往墓园,将一张“启明一号”芯片样品放进父亲墓前的石缝中。
    “爸,咱家的手艺,没丢。”他低声说。
    李志明则迎来一场意外挑战。
    某知名电商平台起诉“易购网”侵犯商标权,理由是名称近似、界面相似。对方开出条件:要么改名赔偿,要么接受收购。
    董事会一片哗然。有人主张妥协:“我们现在规模小,打不起官司。”
    李志明冷笑:“他们怕的不是我们叫什么,而是我们做什么。”
    他召开全员会议,宣布应诉到底,并发起“万名用户联名支持行动”。短短七十二小时,超过十八万人签署声明,附言五万余条。最动人的一条来自新疆伊犁:“我在边境小镇用了三年你们的平台,每次收到包裹都觉得离祖国近了一点。请不要让它消失。”
    法院最终驳回原告诉求,认定“易购网”具有独立品牌价值与社会意义。判决书中写道:“互联网不应只有流量与资本的游戏,也应容得下理想与温度的存在空间。”
    走出法庭那一刻,李志明给母亲打了电话:“妈,我们赢了。”
    母亲在电话那头哽咽:“你爸要是活着,一定为你骄傲。”
    这一年冬天格外寒冷,但人心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热。
    王桂兰的工厂首次实现月产值突破百万,她拿出十万设立“姐妹成长基金”,资助困难女工子女上学;陈野带队赴青海玉树开展通信援建,在零下二十度环境中完成基站调试,当地藏族群众献上哈达称他们为“雪域信使”;李志明推动“图书漂流计划”,在全国一千个村庄建立共享书屋,每个书屋门口都挂着一块木牌:“知识不关门,希望不下线。”
    林骁把这些全都写进了《沸腾时代》的终章。
    他在结尾写道:
    >多年后,人们谈起那个年代,总会提到几个名字:马云、任正非、柳传志……他们是时代的巨人。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在巨人的影子里,还有无数普通人默默前行。
    >是他们在菜市场坚持开发票,
    >是他们在实验室反复校准数据,
    >是他们在深夜回复每一个用户的咨询,
    >是他们在孩子的作业本上写下鼓励的话。
    >正是这些人,构成了这个时代真正的底色。
    >
    >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或许不会一一记载他们的姓名,
    >但这座城市记得,
    >这片土地记得,
    >那些曾被温暖过的心,永远记得。
    >
    >沸腾的时代,并非只有轰鸣与喧嚣,
    >它也藏在一声真诚的“谢谢”,
    >一次坚持的发货,
    >一份手写的发票,
    >和一颗不肯熄灭的心。
    >
    >所以,请允许我以最朴素的方式致敬:
    >致那些在风雨中依旧挺直腰杆的人,
    >致那些明知艰难仍选择善良的人,
    >致那些相信明天值得奋斗的人。
    >
    >你们,就是中国。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