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百四十节 主动出击,人事调整(为19500票加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明正在主持“易购网”第五年战略会议。
    “微光计划”已落地三年,累计投入八千万元,惠及三十七万乡村用户。但团队内部开始出现分歧:有人认为应该收缩公益投入,转向盈利模式优化;也有人主张加大技术投入,打造全链路助农生态。
    李志明听完汇报,没有立即表态。他打开投影,播放了一段视频:云南怒江边一所小学的孩子们围坐在一台平板前,跟着屏幕里的老师朗读英语。由于网络延迟,声音断断续续,但他们仍一字一句跟读,眼神明亮如星。
    “这是我们第一批捐赠的设备。”他说,“三年前,这里连电都不稳定。现在,他们能上网课了,虽然慢一点,但确实在前进。”
    他顿了顿,继续道:“有人说,企业要做利润。没错,但我们也要记得,是谁让我们有了今天的规模?是那些住在县城、乡镇、村口的人,是他们一笔一笔下单,一点点把我们托起来的。”
    会议室鸦雀无声。
    “所以我决定:‘微光计划’不仅不停止,还要升级。”他宣布,“未来五年,我们将建成三千个数字服务站,涵盖物流、教育、医疗、金融四大板块。每个站点都将配备本地化运营员,由当地人担任,给他们一份体面的工作。”
    会后,一位新入职的年轻产品经理找到他:“老板,这样做短期看不到回报,值得吗?”
    李志明笑了笑:“你觉得蜡烛值多少钱?一块钱吧。但它点亮的那一瞬间,黑暗就退了。小时候那根蜡烛我一直记得,因为它让我知道,有人在乎我。”
    春天来临的时候,广州的木棉花开了。
    陈小芳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班主任在班会上当众宣读喜讯,全班鼓掌欢呼。她站在讲台上,手里攥着通知书,忽然想起第一次去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时的那个小男孩。
    她专门回去看他。男孩已经升入初中,个子长高了不少。见到她,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现在每天写日记,校长还把我写的《我的鞋子》贴在走廊展览。”
    陈小芳鼻子一酸。她蹲下身,平视着他:“你还记得我说过什么吗?踏实,是最珍贵的品质。”
    男孩用力点头:“我现在走路特别稳,再也不怕摔跤了。”
    她摸了摸他的头,轻声说:“那你以后,也要带着这份踏实,走得更远。”
    几天后,她整理行李时翻出一本旧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是当年那个小男孩写的感谢信:“谢谢您来教我们写字。以前我觉得自己没人要,但现在我知道,只要我说出来,就会有人听见。”
    她把这张纸小心折好,放进随身包里。那是她记者生涯的第一份见证。
    与此同时,林骁开始筹备《沸腾时代》的新书发布会。
    出版社原计划在五星级酒店举办大型活动,请来各界名流站台。但他坚持改到一个普通社区文化中心,场地不大,只能容纳两百人。
    “我要请真正书中写到的人来。”他说。
    于是名单定了下来:王桂兰、陈野、李志明、陈小芳、甘肃卖苹果的老伯、内蒙古牧民代表、云南支教老师、深圳基站工程师……还有那位曾写论文的女孩。
    发布会当天,天空飘着细雨。人们陆续到场,穿着朴素,脸上带着真实的笑意。王桂兰特意穿了件藏青色外套,胸前别着一枚妇联颁发的徽章;陈野依旧一身工装裤,背着双肩包;李志明则带来了母亲亲手织的一条毛线围巾,说是送给现场最需要温暖的人。
    林骁走上台,没有念稿,也没有宣传语。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台下这些人,然后说:
    “今天不是我一个人的发布,是我们所有人的见证。”
    他说起王桂兰那一针一线背后的坚持,说起陈野在雪域高原调试基站时冻裂的手指,说起李志明收到新疆用户来信时躲在厕所哭的样子,说起陈小芳在课堂上听到孩子写“踏实”二字时的心动。
    “我们总以为改变世界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声音低沉却清晰,“可其实,真正的改变,常常发生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一个扫码支付的微笑,一次深夜发货的坚持,一封手写的发票备注,一段卡顿却坚持播完的网课。”
    台下有人抹眼泪,有人低头记录,有人紧紧握住身边人的手。
    最后,他邀请每一位到场嘉宾上台分享一句话。
    王桂兰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想认命。”
    陈野说:“技术的意义,不在于多先进,而在于能不能救人。”
    李志明说:“互联网可以很冷,也可以很暖,关键看谁在掌舵。”
    陈小芳说:“我想成为那个让沉默者发声的人。”
    轮到最后一位??那个写《针脚里的中国》的女孩。她站起来,声音微微发抖:“我妈妈去年也开始摆摊卖鞋垫,她说,‘既然有人靠这个活下来,那我也能活得体面’。所以我想说,每一个平凡的选择,都在悄悄重塑这个时代。”
    全场静默几秒,随即爆发出长久掌声。
    散场时,雨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在街道上,映出一道淡淡的虹。
    林骁走在人群后面,看着大家互相告别、合影、约定下次再见。他知道,这本书出版后,或许会被归类为“励志文学”,或许会被当作“时代记录”,但对他而言,它只是一个提醒:不要忘记那些在暗处发光的人。
    几天后,他在书店签售时遇到一位老人。对方递来一本翻得卷边的样书,颤巍巍地说:“我是下岗工人,看不懂太多字,但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每次难过时就翻一翻,就觉得还有希望。”
    林骁接过书,在扉页写下一句话:“愿你始终相信,光会照进来,哪怕很慢。”
    当晚,他收到一条短信,是王桂兰发的:“今天厂里来了两个实习生,都是00后小姑娘。她们问我为啥墙上写着‘质量即良心’。我说,因为每一针都连着别人的脚心,也连着自己的心。”
    他又收到陈野的消息:“青海又建好一座基站,当地孩子给我们的设备起了个名字??‘会飞的声音’。”
    李志明也在朋友圈更新动态:“图书漂流计划第1001个书屋落成,地点是四川大凉山。门口木牌换了新词:‘知识不关门,梦想不下线。’”
    林骁望着窗外,城市灯火依旧如星河铺展。他忽然明白,《沸腾时代》从来不是一部完结的小说,而是一封持续书写的时代家书。
    他打开文档,删去原有的结尾,在空白页上重新敲下一行字:
    >还有人在路上。
    >还有人在坚持。
    >还有人,在风雨中点亮灯。
    >
    >所以,请继续前行。
    >别怕慢,别怕小,别怕无人看见。
    >只要你还在做对的事,
    >这个时代,就永远为你沸腾。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