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历代帝王盯上了大清?!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4章历代帝王盯上了大清?!(第1/2页)
    这是高铭看到的便于自己理解的单位。
    其他帝王看到的自也是会转化为他们所能理解的单位!
    当排行榜进行总结后,诸多帝王看着这产量,不由得发出感慨!
    【李世民:大唐如今年产量也有0.8亿吨,但我们人口不及大明,还是需要鼓励大家多生孩子,多少还是吃了一些人口的亏!】
    李世民这么一算,觉得自己做得还是不错的。
    不过他却不敢算百姓的人均粮食。
    因为大唐世家贵族太多了。
    大部分粮食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就是他这个皇帝,有些事都需要仰仗世家。
    而这大明君主从其各种措施来看,他不需要顾忌太多。
    那么多贪官说杀就全杀了,完全不怕自己会镇不住那些权贵。
    【徐达:这还只是我们大明建立不久,以后在陛下的带领下,我们大明的粮食产量一定会更高。】
    【多尔衮:那又如何?还不是在我们大清之下,说明我们大清更好。】
    见不少帝王都认可明朝,多尔衮这位摄政王不乐意了。
    现在大清皇帝才几岁,整个大清都是他说了算。
    他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皇帝!
    如果大明好,那不是显得他们大清名不正言不顺么?
    这不利于他们接下来要统治的中原王朝!
    【嬴政:若是朕有这么多粮食,很多事情做起来就不需要这么束手束脚了!】
    战争时,粮食可比钱好用多了!
    但遗憾的是,大秦目前耕地面积不多。
    也缺乏许多更高效的工具,铁器都才刚用到农耕中。
    年产量只有0.25亿吨产量左右。
    【赵匡胤:在我看来,大明王朝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不管这些帝王什么想法,他们都是才情不凡之人。
    这种对百姓的厚待,能彰显其“仁慈”“爱民”的一面。
    他们只会赞同,至于贪官,上位者并不是特别在意。
    ……
    在他们的热议中,排行榜第二的大清也开始播放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一开始播放的内容并不是大清。
    而是依然以明朝为背景。
    随着欧洲殖民与全球贸易兴起,大明与外部贸易频繁。
    中亚丝绸之路附近城市,甘肃,陕西与外部交易频繁,一种名为在番麦(玉米)的农作物被一名商人买下。
    开始了试种植,发现这种产物不仅容易活,十分耐旱,而且产量非常不错。
    不过并未普及,只是靠近中亚丝绸之路有人种植和交易。
    同样是明朝,这种农作物也从西南陆地面方向传入。
    葡萄牙人也在经过澳门时,将玉米传入了中原王朝。
    多地开始有人种植,但仍未大规模普及……
    画面一转,明朝万历年间。
    福建商人陈振龙抵达名为吕宋(菲律宾)的国家,发现了一种名为甘薯的产物。
    这种农作物不仅产量惊人。
    而且取种种植简单,只需要截取枝条就能直接栽种。
    鲜薯一亩的产量足足有两三千斤。
    而水稻在当时的平均产量只有两三百斤!
    当看到吕宋方面的人在向陈振龙介绍这种产物时。
    天幕上的帝王们也都不淡定了!
    【嬴政:亩产两三千斤?!竟然连薯叶都能直接食用!这是神物啊!!】
    【李世民:太惊人了,不管是番麦还是甘薯,不仅适应性强,产量还如此惊人!而且完全可以作为主食使用!】
    【朱元璋:确实是神物!既是在我大明发现的,那我大明岂不是有望成为千年王朝?就算折合成现在的主粮,那至少也是三四倍水稻的价值!】
    【朱元璋:徐达,立马安排人去这几个地方,找那些胡商问问看。】
    【徐达:是。】
    “如果没有天灾人祸的话,那粮食自然是够的,明朝中后期人口明显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只可惜……”高铭看见朱元璋的发言,也忍不住感慨道。
    粮食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
    ……
    此物堪称神物,作为一个商人,一个大明人,陈振龙一下就看出了这种产物的巨大价值!
    虽然吕宋严加看管,不允许任何人将其带走。
    但商人陈振龙却将薯藤缠入缆绳带回了福建。
    从而在次年大旱中,大大缓解了饥荒!
    因此逐渐有人开始种植。
    不过也局限于广东,福建几地。
    其实更早时候,也有东莞人陈益从越南偷偷带回薯种。
    但因缺乏官方支持,没有像陈振龙这样的机会。
    连局部推广都没能顺利开展。
    而这两种作物,到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