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么会知道?”
“因为我也吃过。”夏鸣平静地说,“每个孩子生病时,都有这样一个老人,宁愿违反规定也要让他们吃上一口热饭。他们不说爱,但他们把爱煮进了面里。”
韩天衍闭上眼,泪水顺着太阳穴滑落,浸湿了枕头。
“我一直以为,料理的极致是征服。”他喃喃道,“我要让评委惊艳,让食客震撼,让世界记住我的名字。所以我追求精度、摆盘、分子结构重组……我把厨房当成战场,把自己当成将军。”
“可你忘了,厨房本来就是疗伤的地方。”夏鸣接过话,“你以为你在做给别人吃,其实你是在喂自己。你越想证明什么,就越吃不到真正的饱。”
韩天衍沉默了很久,终于问:“我还能回去吗?”
“回去哪儿?”
“回到……那种能安心吃饭的日子。”
夏鸣看着他,认真地说:“只要你愿意放下刀叉以外的执念,随时都可以。”
那一晚,夏鸣守到凌晨两点才离开。
临走前,他把剩下的汤倒进医院提供的塑料杯里,盖好盖子,留在床头。“明天早上喝,对胃好。”他说完便转身离去。
第二天中午,卫言发来消息:【韩天衍醒了,主动要求出院。医生让他至少观察三天,他说:“我已经等了三十年才明白一件事,不能再拖了。”】
夏鸣正在切萝卜。
听到这话,他手里的刀微微一顿,随即继续落下,均匀如钟摆。
当天下午,一封邮件悄然抵达“鸣记”公用邮箱。
发件人署名:韩天衍。
标题写着:《致所有曾被我否定过的“普通厨师”》。
正文长达五千字,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道歉二字,只是一段段回忆??关于他童年餐桌上冰冷的完美主义,关于他在法国蓝带学院因一道失败的炒蛋被导师当众羞辱,关于他回国后如何用米其林标准打压本土小吃,以及那个雨夜,在“鸣记”吃到的第一碗真正让他“吃饱”的阳春面。
最后他写道:
>“我曾以为,高级料理的意义在于超越日常。
>直到昨天,我才明白,真正的高级,是能让一个人在病床上流泪地吃完一碗面。
>如果这就是‘低级’,那我宁愿一辈子做个低级厨师。”
>
>??附:我将在下个月关闭所有私人餐厅,筹建一所面向外卖骑手、环卫工人、独居老人的公益食堂。名字就叫‘回甘’。”
夏鸣看完,默默转发给了尹盛江。
不到半小时,这条公开信被全网转载。热搜榜首挂了整整三天。有人说他是作秀,有人称他觉醒,更多人开始翻找记忆里那些“不好看但好吃”的饭菜。
与此同时,“鸣记”的心愿墙爆了。
短短一周,表格收了两千三百多份。有人写:“我想为加班猝死的同事补一顿生日饭。”有人写:“我爸Alzheimer’s了,但他还记得我妈包的韭菜饺子。”还有个盲人女孩写道:“我失明前最后尝到的味道,是我妈煎的土豆饼。我想让她知道,我现在也能做出一样的。”
夏鸣每天晚上整理这些信,一页页读,一笔笔记。
第四天夜里,他终于打开了那个密封盒。
牛肉解冻得很慢,他把它泡在温水中,像对待一件易碎品。三个小时后,肉质恢复柔软,纹理清晰可见。他仔细检查每一寸肌理,确认没有变质,才小心翼翼地切成薄片。
腌料是他父亲留下的配方:黄酒、生抽、冰糖、桂皮、八角、一小撮花椒,还有一片晒干的橘皮。
他把肉放进陶钵,封上保鲜膜,置于阴凉处。标签换了新的,写着:“父亲的味道,等待合适的人。”
第二天傍晚,尤文带来一个消息:“有个电视台要做一期‘城市烟火录’,点名要拍你,预算充足,报酬五万。”
夏鸣摇头:“我不上电视。”
“不是让你露脸!”尤文急了,“他们只想拍做饭的过程,说要用镜头记录‘正在消失的传统烹饪方式’。”
夏鸣依旧拒绝。
直到尤文低声说:“导演说,他们想找十个普通人,拍他们回家吃饭的画面。其中一个,是个患癌晚期的母亲,只剩两个月时间。她儿子在国外,说今年春节一定回来,就为了吃一口妈妈做的红烧肉。”
夏鸣的手指猛地攥紧了抹布。
“但她现在做不了饭了。她想学,哪怕录下来也好。”
厨房里静了几秒。
雨又开始下了。
夏鸣抬起头:“告诉他们,我可以教她做,也可以录视频。但条件是??不收费,不用播我,而且必须让她儿子亲眼看着学会。”
尤文愣住,随即用力点头。
拍摄那天,夏鸣去了那位母亲家中。
屋子不大,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