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十万旌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82章十万旌旗(第1/2页)
    土改政策的春风吹遍了新光复的湖广、江西与巴蜀大地。
    当祖祖辈辈奢望却不可得的田契,真真切切地按上手印、分发到手中时,那股积压在亿万农夫心头的沉郁之气,化作了对华夏护国军、对向大统领发自肺腑的感激与拥戴。
    “均田免赋”不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悄然贴上了“向公赐福”的红纸;
    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身影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然而,武昌统帅部内,气氛却并不轻松。
    地图上,尽管南方大片区域已染上代表华夏的赤色,但北方的广袤疆土仍在清廷铁蹄之下。
    多尔衮虽在开封受挫,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清廷依旧控制着中原、江南财税重地以及其起家的辽东。
    向拯民与柳明、覃玉等人清醒地认识到,欲要实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宏愿,仅凭现有的兵力是远远不够的。
    北伐,需要更多新鲜的血液。
    一项决议迅速从武昌传出,通告新光复的各府州县:《华夏护国军扩编令》。
    通告言辞恳切而激昂,既阐述了当前抗清大势与北伐的必要性,也明确指出了保卫土改成果与参军卫国的直接关联——“鞑虏未灭,田亩难安!欲保自家田,需挺手中枪!”没有强征,没有摊派,只有自愿。
    但这一次,自愿的洪流,来得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汹涌澎湃。
    辰州府,那个曾被老独臂剿灭“坐山雕”和熊恶霸的山村。
    村头的打谷场上,临时搭起了征兵的台子,台上挂着“保卫田土,光荣参军”的横幅。治安警老独臂,带着他那空荡荡的袖管,站在台前,不用多说什么,他的存在就是最好的动员。
    村民李老栓,就是当初偷偷向老独臂报信的老农。
    他拉着刚满十八岁的儿子铁蛋,挤到台前。“长官!俺家铁蛋,报名!”
    李老栓声音洪亮,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要不是向公,要不是咱们华夏军,俺家这傻小子,现在还在给熊家当牛做马,别说田,连口饱饭都混不上!现在田分到手了,鞑子还没滚蛋,这田就睡不踏实!
    让铁蛋跟你们去,打鞑子,保咱们的田!”铁蛋黝黑的脸上满是激动,挺着胸膛,大声道:“俺要去!俺有力气,俺不怕死!”
    老独臂用独臂拍了拍铁蛋的肩膀,重重点头:“好小子!是条汉子!你爹和你家的田,有我们呢!”
    更让人动容的是,李老栓自己也往前一站:“长官,你看俺……俺年纪大了点,上前线冲锋不行,但俺会做饭,能扛东西,给队伍当个火头军、运粮夫行不?俺也得为咱华夏出份力!”
    最终,铁蛋如愿穿上了崭新的土黄色军装,李老栓也被编入了后勤运输队。
    山村当日,报名青壮超过百人。
    吉安府,一座由武昌派来的新式教员开办的“启明义塾”内。
    年轻的塾师陈知远,一位前明落魄秀才的儿子,在课堂上放下了手中的《华夏新编地理》。
    他看着台下那些刚刚开始识文断字、眼中充满求知欲的孩童,又望向窗外刚刚插下秧苗、属于这些孩子家的稻田,心潮澎湃。
    他曾熟读圣贤书,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目睹了南明小朝廷的腐朽和清军的残暴。
    是华夏军的到来,是“均田”与“兴学”的政策,让他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下课后,他找到负责此地征兵的治安警中队长孙瘸子。
    “孙队长,学生陈知远,请求入伍。”陈知远拱手,文质彬却语气坚定。
    孙瘸子有些意外:“陈先生,你是读书人,教书育人,也是为华夏做贡献啊。”
    陈知远摇头,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孙队长,昔日班超投笔从戎,是为定远西域。
    今日知远效仿先贤,是为驱逐鞑虏,恢复我华夏衣冠!课堂之上,我可教孩童识字明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2章十万旌旗(第2/2页)
    军营之中,我亦可用笔为刀,记录我军英勇,鼓舞士气,或以所学,参赞军务!前线后方,皆是战场!”
    孙瘸子看着他清秀面容下的坚毅,肃然起敬:“好!陈先生,欢迎加入!咱们华夏军,正需要你这样的读书人!”
    像陈知远这样受到感召,毅然投笔从戎的年轻学子,在新光复区并非个例。他们为军队带来了宝贵的文化知识,注入了新的活力。
    长江畔,重庆码头。这里刚刚恢复了往日的繁忙。
    一群码头搬运工,围着征兵点,议论纷纷。
    领头的工头王大力,是个虎背熊腰的汉子,以前没少受清军和把头的欺压。
    他扯着嗓门喊道:“弟兄们!以前咱们扛包流汗,养肥了那些官老爷和鞑子兵!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