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66章砺剑(第1/2页)
就在开封城化作血肉磨盘,将清军主力牢牢钉在城下,每一寸城墙都浸透着血与火的同时,后方的广袤土地上,另一场无声却至关重要的“战争”也在紧锣密鼓、昼夜不息地进行着。
这场战争,不闻硝烟弥漫,不见刀光闪烁,却同样关乎着前线数十万将士的生死存亡,决定着华夏大地的未来命运。
武昌城外,新辟的巨大校场上,尘土飞扬,杀声震天,直冲云霄。
五万名头戴范阳帽、身着崭新土黄色军服的新兵,排成一个个整齐的方阵,密密麻麻,如同新生的森林。他们正在灼人的烈日下,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枯燥而艰苦的刺枪训练。
“杀!杀!杀!”的呐喊声伴随着枪杆破空的风声,动作整齐划一,每一次突刺都倾尽全力,带着初生牛犊的狠劲。汗水早已浸透了每个人的衣背,在土黄色的布料上洇开深色的痕迹,顺着年轻的脸颊滚落,砸进干燥的尘土里。
但即便如此,每一张年轻的脸上,每一双眼睛里,都透着一股憋着劲的锐气,一种渴望证明自己的倔强。
点将台上,一名年轻将领按刀而立,身姿挺拔如崖边青松,面容刚毅,棱角分明。
他眉宇间与远在开封前线的覃玉有几分相似,却更多了几分军人特有的硬朗和沙场磨砺出的沉稳。
他便是覃玉的弟弟,向拯民曾经的卫队长,如今肩负重任的新军总训官——覃勇。
“停!”覃勇的声音如同洪钟,瞬间穿透整个喧嚣的校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刹那间,所有动作戛然而止,校场上只剩下数万人粗重的喘息声汇成的低沉轰鸣,以及高台上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的呼号。
“第三营,第七队!出列!”覃勇目光如电,锐利地扫过下方整齐的阵列,精准地锁定了目标。
一队士兵应声跑步出列,站在了方阵前方,年轻的脸上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不安和羞愧。
“刚才突刺,你们的力道在哪里?软绵绵的,是没吃饱饭,还是把眼前的草人靶子当成你们相好的在抚摸?”
覃勇的话语毫不客气,带着军营特有的粗粝和直白,像鞭子一样抽打在新兵的心上,“都给我记住!你们手里握着的不是烧火棍!是将来上了战场,能捅穿鞑子胸膛的利器!你们现在练的也不是花架子把式,是将来在刀山血海里保命、杀敌、为死难同胞报仇的本钱!”
他大步流星地走下点将台,径直来到一个草人靶前,猛地夺过其中一名士兵手中的长枪。他双脚分开,沉腰坐马,气沉丹田,猛地吐气开声:“杀——!”
只见寒光骤然一闪,长枪如同蛰伏已久的毒龙出洞,带着一股凌厉刺耳的破风声,精准无比地狠狠刺入草人心脏位置,“噗”的一声闷响,力道之大,枪尖竟从草人的后背透出足足半尺有余!
“看见没有?”覃勇猛地拔出长枪,目光灼灼地扫过眼前那些新兵稚嫩却努力坚毅的脸庞,“要快!要准!更要狠!我知道你们累!知道你们苦!骨头要散了,胳膊抬不起来了!
但想想此刻正在开封血战、用血肉之躯为我们争取时间的巴将军和他的数万袍泽兄弟!想想你们身后千千万万需要你们去保护的父母姐妹!现在多流一滴汗,多磨破一层皮,战场上才能少流一滴血,少死一个人!”
新兵们的胸膛剧烈起伏着,眼中的不安和羞愧渐渐被一种更深刻的东西取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湖广、施南等地招募而来的农家子弟和流民。
是这个新生的华夏政权,分给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安顿了他们颠沛流离的家人。这份最朴素的恩情,化作了最坚定的忠诚。而覃勇,这位年纪虽轻却本领高强、要求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却又在生活细节上不乏关怀的教官,则成了他们踏入这铁血生涯最重要的引路人。
覃勇能被委以训练五万新军的总训官重任,绝非仅仅因为他是兵部尚书覃玉的亲弟弟。他长期担任向拯民卫队长的经历至关重要。
那段形影不离的岁月里,向拯民显然有意栽培,将来自另一个时代的现代格斗技巧、战术指挥精髓、严格的队列操典规范,乃至基础的文化知识,都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这个聪慧而骨子里刻着土家山民坚韧的青年,如同干渴的海绵投入水中,疯狂地汲取着这些超越时代的军事智慧。
艰苦的磨砺早已褪去了他最初的青涩,将他锻造成一名合格的、甚至在同辈中堪称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就在覃勇以铁腕和热忱严格操练着五万新军的同时,一条条无形的血脉,正从华夏政权控制的后方各个角落——武昌、施南、乃至更远的乡村和工坊——向着中原腹地的核心,即将到来的决战之地洛阳,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支撑战争机器的“养分”。
由覃玉亲自坐镇、统筹指挥的庞大后勤系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