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5章烟卷初制:贵族争购辟财源(第1/2页)
    雪魄酒的名声如同它的酒劲一样,又冲又猛,迅速在长江中游的富贵圈子里传开了。赵磊在武昌的商栈门槛都快被踏破,各路达官显贵、豪商巨贾都派人来问,就为了多弄几坛那刻着白虎纹、喝着够劲的“雪魄酒”。银钱和急需的物资,顺着这条新辟的商路,哗哗地流向了施南府。
    府库前所未有的充盈,向拯民却并没有满足。他知道,养军队、搞建设、兴学堂,就是个无底洞,再多钱投进去也听不见多大响动。而且,雪魄酒产量受限于基酒和工艺,无法无限扩大。他需要开辟新的、稳定的财源。
    这天,他带着覃玉在府城外的流民安置区视察。经过几个月的以工代赈和均田分地,这里已经不再是当初那片死气沉沉的窝棚区,而是出现了成片的、虽然简陋但足够遮风避雨的土坯房,房前屋后还开垦出了小小的菜园。一些老人坐在门口,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袋,烟雾缭绕。
    向拯民的目光,落在了那些旱烟袋上。他心中微微一动。
    烟草这东西,明朝中后期已经从吕宋(菲律宾)传入中国,被称为“淡巴菰”或“相思草”,在南方一些地区已有种植,但吸食方式还很原始,主要是用烟袋锅。而且,传播范围主要局限于少数士大夫和沿海地区。
    鄂西山区气候湿润,其实很适合种植烟草。向拯民之前就注意到,有些山民会在屋前屋后零星种上几棵,自己晒干了用烟袋抽。
    “覃姑娘,你看这烟草……”向拯民指着那些抽烟的老人,“如果我们把它改进一下,做成更方便、更……有格调的样子,是不是也能像雪魄酒一样,成为一门好生意?”
    覃玉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聪慧如她,立刻明白了向拯民的意思。她微微蹙眉:“烟草?此物据说能提神,但也有人说耗神损气,并非必需品。而且,吸食起来烟雾腾腾,颇为不雅,如何能像酒一样……”
    “如果我们换种方式呢?”向拯民打断她,随手从旁边记录用的粗糙纸张上撕下一条,又从一个老农那里要了一小撮切得细细的烟丝,笨拙地卷了起来,最后用米浆粘合,做成了一支歪歪扭扭的、后世俗称的“卷烟”。
    他当然没抽,只是拿在手里展示:“你看,这样是不是方便多了?不用带烟袋锅,不用找火石,随身携带,想抽的时候,用我们的火柴一点就行。而且,这纸卷着,显得……干净些?”
    覃玉看着那根小小的纸卷,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她是个极其敏锐的人,立刻意识到了这种“卷烟”可能带来的改变。它摒弃了烟袋的笨拙和“土气”,变得更轻便,更“文明”,甚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派头”。
    “或许……真的可以试试。”覃玉沉吟道,“尤其对于那些追求新奇、讲究排场的士绅贵族来说,这东西,可能比酒更有吸引力。”
    思路一定,立刻行动。
    向拯民让人找来寨子里会种烟、会调制烟叶的老农,由他们负责挑选合适的土地,扩大烟草种植。同时,他指导阿铁制作了几套简单的工具:切烟丝用的铡刀,卷纸用的木制模具。
    最关键的是卷烟用的纸。这个时代当然没有专门的卷烟纸,向拯民试验了多种纸张,最后选定了用一种质地较薄、韧性尚可、且燃烧无异味的桑皮纸来代替。
    第一批手工卷制的烟卷很快问世了。外观粗糙,大小不一,但确实比烟袋方便了许多。向拯民给它起了个直白的名字——“白虎烟”,包装的桑皮纸上,也印上了简约的白虎头像。
    他没有急着大规模推广,而是让赵磊先带了一小批回武昌,作为“新奇玩意儿”,免费赠送给那些与他交好、又喜欢追逐潮流的贵族和富商“尝鲜”。
    效果,出奇地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5章烟卷初制:贵族争购辟财源(第2/2页)
    这些平日里无所事事、追求刺激的贵族子弟,何曾见过这等方便新奇的“烟”?
    不用繁琐的烟具,只需手指夹着那细长的纸卷,用那神奇的火柴“嗤”一点,便能吞云吐雾,姿态潇洒!尤其是在宴会、聚会等场合,掏出这么一支“白虎烟”,优雅地点燃,立刻就能成为全场的焦点!那淡淡的烟草气味混合着桑皮纸燃烧的独特焦香,似乎也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此物甚妙!比那烟袋锅子雅致多了!”
    “赵老板,这‘白虎烟’还有没有?多少钱我都买!”
    “给我来十盒!不,二十盒!”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赵磊的商栈!价格被炒得越来越高,但仍然供不应求。“白虎烟”迅速在武昌、乃至更远的南京、苏州等地的上流社会风靡起来,成为了一种时尚和地位的象征。
    赵磊快马加鞭将消息传回施南府,同时附上了巨额订金。
    向拯民和覃玉看着那庞大的订单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