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百川归流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73章百川归流(第1/2页)
    武昌的崛起,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不仅吸引着四散的民心与匠才,更开始汇聚那些在抗清洪流中颠沛流离、却依旧不屈的将星。
    当南明小朝廷在颠簸流离中最终覆灭,当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在四川骤然崩塌,华夏大地上的抗清力量,迫切需要一面新的、坚实的旗帜来凝聚。
    武昌城内,街巷间工匠日夜赶制火器,学堂中士子诵读新学,军民同心,筑起一道无形的长城,呼唤着四方英豪前来归附。
    第一个到来的是李过。这位李自成的侄子,大顺军最后的擎天之柱,带着两千多名衣衫褴褛却眼神锐利的老兵,走出了经营许久的商洛山区。
    山路崎岖,风雪交加,他们背负着简陋的行囊,脚步沉重却坚定,仿佛一群在荒野中跋涉的孤狼。
    抵达襄阳城下时,城头的哨兵见他们队列虽散,却杀气腾腾,无不屏息凝神。消息传到武昌,统帅部内意见不一。
    有人疑虑,认为流寇习性难改,恐成隐患;有人担忧,怕其喧宾夺主,议论声在议事厅中此起彼伏。
    向拯民却力排众议:“李过将军能于逆境中坚持抗清,其志可嘉。
    其所部皆是百战老兵,乃抗清宝贵力量,岂能因门户之见而拒之门外?我亲自去迎。”他当即策马出城,随行仅数名亲卫,显露出对李过的诚意。
    在襄阳官署,向拯民见到了李过。
    这位曾经的“一只虎”,如今面容沧桑,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悲怆与坚韧,但腰杆依旧挺得笔直,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人心。
    官署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脸上的刀疤,诉说着无数血战。“李将军,久仰了。”向拯民拱手,语气平和如深潭。
    李过看着眼前这位比自己年轻、却已名震天下的华夏护国军统帅,眼神复杂,既有敬佩又有警惕,抱拳还礼:“败军之将,不敢当向大统领亲迎。商洛一别,弟兄们只盼有个归宿。”
    没有寒暄,开门见山。向拯民坦诚地提出了条件:部队必须接受华夏护国军的整编,统一指挥,学习使用新式火器,并接受思想教育,明确为谁而战。
    士兵待遇与华夏军同等,军官则需进入武昌军官学校学习,结业后量才录用。言毕,他静静等待,空气仿佛凝固。
    李过沉默良久,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佩刀。他身后的几名老部下眼神闪烁,有人低声嘀咕“缴械学习”便是夺权,显然心存抵触。
    最终,李过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盯着向拯民,声音沙哑却铿锵:“向大统领,我李过和这些弟兄,
    跟清虏血战多年,只为报国仇家恨,给百姓寻条活路!若大统领真能带领我们实现此愿,我李过,愿奉号令!弟兄们,也交给你了!”
    他的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眼角微红,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见识过清军的强大,也深知旧式流寇作战的局限,更明白,没有坚实的根基和先进的理念,抗清终是镜花水月。
    “好!”向拯民大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从此便是并肩作战的袍泽!”两人手掌相握,传递着无声的信任。
    李过所部被安置在襄阳城外大营,华夏军派去的教官和政工人员迅速到位。
    老兵们起初对队列训练和“为何而战”的课堂嗤之以鼻,有人盘腿而坐,面露不屑。
    但当他们亲手接触到威力巨大的线膛枪和雪魄炮,试射时震耳欲聋的轰鸣让他们目瞪口呆;
    当他们听到教官讲述华夏护国军“均田免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理念时,许多人想起故乡被屠的惨状,眼神从麻木、怀疑,逐渐变得明亮起来。
    有人低声议论:“这里不抢掠,不欺民,真不一样。”李过则带着麾下主要军官,跟随向拯民返回武昌。
    进入军官学校的那一刻,看着那整齐的校舍、严格的纪律和闻所未闻的课程,操场上学员齐步如一人,课堂中讲解着步炮协同,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心中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喃喃自语:“这才是抗清的正道。”
    几乎在李过抵达的同时,南明最后的柱石之一,水师名将张煌言,率领着数十艘伤痕累累的战船和三千余不愿降清的水师官兵,抵达了武昌江面。
    船帆破败,甲板上血迹未干,官兵们衣衫湿透,却挺立如松,目视前方。
    南明覆亡,君王死社稷,大臣或殉节或投降,张煌言在海上坚持数年,已是独木难支。听闻武昌气象,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而来,江风呼啸,
    吹动他花白的鬓发,眼中带着一丝疲惫的希冀。
    在武昌码头,向拯民设宴为张煌言接风。宴席设在临江高台,桌上摆满鱼米,江面波光粼粼,映照着远来的船队。
    相较于李过的悲怆刚烈,张煌言更多了几分儒将的沉郁与风骨,举止从容,话语间带着书卷气。
    (本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