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预和刘景宣做出八磨,把石磨壁上安上三角齿轮,把八个石磨放在驱动齿轮圈上,石磨与驱动齿轮相合,当牛转动时带起大驱动齿轮,在力的作用下,大齿轮带动齿边的八个石磨,相当于现代机械化规模。
八磨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效率最大化的木制石磨。
可惜在历史上昙花一现,古书中仅寥寥几语没于历史】
天幕顿了顿:【我们小组在收集资料前讨论过,八磨之所以消失历史长河,很大原因是八磨产生的经济效率不够,再则木制的驱动承受力不如铁强,损耗率太大。
如果把齿轮及关键连接器换为铁器,每省设一个面粉厂,不侵占河道不费水,主要花的是畜力及不值钱的人力,既能获利又能便民。
最重要的是朝廷把面粉厂设为救灾点,朝廷就地赈粮,面粉合糠或是树木做成救难饼,能快速安稳民心】
朱元璋摇头不同意后人的看法,后人小看了地方豪强侵占能力,那群虎豹,刮地都恨不得刮三寸,会放过眼前的真金白银?
面粉厂利益不会落到百姓头上,反而成为欺压百姓利器。
至于赈灾...他轻轻地叹口气,各地偷粮烧仓之事还少了?
真设面粉厂,不出三年就成了空架子,此法不妥不妥。
【事实这类木制机械在古时并不少见,如东汉末年利用哄吸原理的‘渴乌’,它用大竹筒相接的吸水管,能做到隔山取水,但并没有推广传流。
甚至连让人称道龙骨水车,也仅仅在小范围内使用,
当它大范围使用时,是被当作各大公园的景色点缀】
天幕叹气:【古时生产力低下,小农经济承担不起大型器,除非用料极为便宜,如唐时的筒车,它用竹子搭成,简单成本低,取水效果好,才能广泛使用并流传于今。
而水碓、八磨等大型物件只能流传于豪强地主之间,成为门阀豪强财富象征,偏偏这些象征往往又一代不如一代。
如八磨传到唐的是五轮水力碾硙,而五轮样式自唐以后传承断绝。
与八磨相比,五轮由畜力变水力,齿轮少了三轮,在当时也是最强木制机械,能日碾麦三百斛】
朱棣摇摇头:好是好,可惜民间不得用。
他想的没错,下一刻天幕就道出大型器具无奈之处:
【这种水力碾硙效率高也有缺陷,它要遏制水流,用大量水流做动力冲击机械,造成百姓灌溉困难。
为保水流充足,唐皇帝百年内四次下令强拆豪门水力碾硙,若那家自拆水碓等物,便是能写入史书的功德】
天幕贴出利民功德四字,看得权贵脸皮发热,家里用麦大,难道他们要奴仆半夜起来磨麦不成?
真那样干,才叫损阴德。
【磨麦成了难题时,也阻挡小麦挑战粟地位的实力,直到唐朝小麦也无法代替粟。
没办法,想要吃饼要么老百姓自己费时费力磨麦,要么花钱用寺院水力碾硙,要么众筹建碾坊硙向朝廷缴税(到清朝还要收)。
直到宋元时期,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才确定为北面南米,即便如此小麦在北方还是打不过粟(小米)。
因为小麦种植极度依赖水利工程,但凡遭灾小麦产量比不上粟。
况且在众多粮食中,粟存九年麦存七年,粟的抗灾能力比麦强,从储备角度看粟也是存粮第一选择。
哪怕到近现代,咱们革命也是小米加步枪,而非小麦加步枪】
原来他们无法用啊!
天下农人失望地叹口气,有人不服:“难道朝廷就不能为咱们兴办一座吗?”
旁人抹泪:“没听见神迹说水碓要断水流吗?建了它咱地里的粮食怎么办?”
认命吧,农人天生命苦。
那人梗着脑袋不服:“俺不认命,高门大户有自己的水碓,那咱农人也该有自己的碾器,朝廷不做俺自己做!”
他的一番话引来无数嘲笑,见众人不信,那人丢下一句你们等着瞧,便急冲冲跑回家思量。
【与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相比,隋唐农业技术发展要缓慢一些。
虽然隋唐是自秦汉农业发展的第一文明鼎盛期,但隋唐农业区没有明显的规模扩展,各类生产力也小于两汉。
但唐在肥料上有所突破,唐时出现厩肥法,也叫踏粪法:把秋收后的秸、穰等植茎收贮到一处,放在牛脚下,让牛不断踩踏植根茎,并将其与粪便混合在一起,形成复合肥料。
这种复合肥料含氮、磷、钾有机物,适合各种土壤、作物
(),并且肥土效果能延续3年?()?『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堪称全能性肥料。
后来历代把牛扩展到羊、猪、马等畜生,成为六畜之粪】
刘启听不懂氮磷等词,但他知道此物对大汉的重要性,听到后人说得模糊,忍不住往前几步,连声问道:践踏多久可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