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4 章 地理历史农业12(小修)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田坎容易垮塌等等。
    为保证梯田稳定,梯田是土石相伴,石头从哪来?
    人工从山下一步步背上去,以石筑基,包土成田。
    梯田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代代相传,愚公移山开出来】
    天幕贴出数张哈尼梯田照片,在晨曦雾霭中,一弯弯梯田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好壮丽的梯田!
    太平公主惊叹又疑惑:“为什么相同的梯田颜色不同?”
    她知现在该做出民生艰难的面容,但在后人实景画像前,她忍不住沉醉梯田美色,这种美震撼人心使人沉醉。
    【宋除了梯田外,还有围田、淤田、沙田和柜田及架田。
    围田(圩田):即围水造田,把水拦住后筑土变成农田。
    围田发端久远,在宋开始普及,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太湖地区,几l乎全是围田】
    陈旉(南宋农学家)听着天幕介绍围田种种,忍不住补充道:“围田让湖高于田,田又高于江海,旱时放湖水灌田,遇涝时可决田入海,但是...”
    听上去围田无水旱之难,但凡事就怕个但事,浙西自围田后,年年水患年年遭涉濒湖之灾。
    民间开垦上千顷田地,结果因涝灾太过泛滥,可耕者不过四百顷,为此朝廷不得不退田还湖,引湖入河不使百姓遭难。
    或许他太过忧心,围田缺陷竟被传到天幕上,被历代亲见。
    秦始皇收回目光淡淡道:“将围田不足处记下。”
    今天下人少地多,大秦目前不需要特意围湖造田,但记下传给后代总没错。
    【架田:也叫葑田,菰等水生植物根茎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形成厚密的坵浮在水上,农人便在此坵上进行耕种称为葑田】
    天幕上放出一小段视频,视频中一块块绿色的田浮在水上,远远望去青葱又可爱,
    唐人秦系惊讶:“原来葑田在宋如此广泛?”
    他生长在绍兴,见乡亲在葑田耕种情景,当时受情景所感,还提笔写下一句诗句:树喧巢鸟出,路细葑田移。
    秦系挠了挠脸,思绪开始散发:不知自己诗可传到后世?若能传于后世,想必后人定知大唐也有葑田吧?
    【视频里的田不是葑
    田,而是葑田的升级版‘垛田’,这是近代江浙等地的现代垛田。
    葑田是借助水草浮力形成,而垛田是从水里挖泥推出来的田。
    传说垛田是岳飞为抗金,化葑田为垛田形成各种阵法,如八卦阵、曲回阵等等,以此对抗金军】
    天幕顿了顿有些疑惑:【感觉不像岳飞干的事,倒有点像诸葛亮的风格】
    岳飞狠狠点头:没错,垛田跟他没关系,行军打仗哪有时间挖泥成田?
    诸葛亮一脸无语:我不是我没有,宋朝田跟大汉有什么关系?
    并且我跟八卦阵又有何关系?
    房进调动了下气氛后,重回正题:【总之宋为扩大农业,无论是高山、低谷还是浅滩,都费尽心思实验能不能种庄稼。
    到南宋时百姓只要有小块空地,也要开垦成田,为的就是能多收点粮食,养活家人】
    【事实上宋朝亩产量基本达到传统农耕极限,即便如此农人还是难以饱腹。
    观历史长河,能让天下人吃饱的朝代寥寥无几l,即使清粉吹嘘乾隆盛世,仍有数不清的百姓饿着肚子,面有菜色】
    乾隆憋红了脸:朕大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哪有人饿肚子?
    天幕叹了口气:【想要人人吃饱何其困难,饥饿伴随人类数千年,存在脑海中形成最顽固的记忆,直到现在村里人打招呼都是‘吃了吗?’
    一句吃了吗?是天下人对生活最朴素的希冀。
    吃了吗?
    希望你吃了,并且吃饱了。
    如果你没吃,来我家,添双筷子一起吃】!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