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0 章 地理历史农业8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神情一动:雍正?让官员纳粮的皇帝?
    天幕语气纠结:【农耕越多就代表人类与自然越无法相处,翻开各类气候、灾害书籍,上面都清晰写着:
    历代及本朝弊端,加上黄河失修、森林面积缩小,及不可控的宇宙变化(太阳活动)、气
    候影响等等,导致灾害频频,发生周期越来越短。
    这道选择题直到近代还摆在我们面前:要发展还是要环境?】
    后世具体选择后人没有揭晓答案,而是直接道出明清未来:
    【明朝北方地力贫瘠,旱则赤地千里,潦则洪流万顷,农人只能采取广种方式。
    但广种不代表丰收,明正统到成化年间,进化两千年的北方农人重返上古时代,流浪于鄂豫川陕等地,开荒种地搭棚居住,开启搁荒种田。
    当地力荒废后,便抛弃土南流至其它地区居住。
    荒废的土地裸露在太阳下,催生出蝗灾肆虐当地,雨季降下洪水带走有机物,使土地无法自我恢复。
    等百姓重回这片土地时,面对贫瘠的土地只能广种薄收,收获粮食养不活家人时,又开始迁徒他地,整个过程简直是恶性循环】
    南宋百姓听闻目瞪口呆:“咱们自从南渡数十年间,每至秋都祈上天降雨。生活已是艰辛,没想到明清比我等活得更难。”
    与明清一比,他们似乎...好像...活得不那么难?
    才怪!为什么不跟唐朝比,要跟明清比?
    明
    潘季驯提笔重重写下‘森林、生态治理’几字,自从天幕提及他名后,朝廷就重用他治河患,但在如何治理河患问题上,却让人犯了难。
    他尚年轻历事少,天幕讲的潘季驯是老练的他,现在的他尚且稚嫩。
    当他发愁时神迹再次降临,给了他不少灵感。
    至于天幕所言灾害,他相信朝廷能得安天下之计,毕竟眼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他们比后人更清楚。
    大明,乱不了!
    【清朝亦是如此,在气候变化、人口矛盾下,清朝为求生迁移他乡者更多,康熙年间起就有闯关东、走西口、湖广填四川、移台治等说法】
    曹雪芹听着天幕讲述,躺着椅子上闭目不语,今天下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各省经济岌岌不可称也。
    大清人口广迈前朝,但...剩下的半句话只能放在心里:如果某日人口增加各省经济却在缓减,此局势下只能说明大清国势萧条势不可挡。
    大清国力不在会发生什么?
    他不敢说,也不敢想。
    天幕叹息:【无数百姓游荡大地,只为寻个容身之处,讨一口饭吃。
    但口饭在气候大变化下并不好讨,当气候变化超过朝廷应对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系统崩溃。
    明末大干旱是秦汉以来最严重的大干旱,北京地区持续7年干旱、山东菏泽持续8年干旱、山西临汾持续9年、干旱、陕西汉中持续7年干旱、河南洛阳...灾情从北到南,叠加性的16年干旱直接让明朝解体。
    同时段的西方因粮食减产,发生三十年内战,战火连绵,各方争战不休,到清朝时西方皇帝上断头台,世界和平地只剩东方还在苦撑。
    但世界大变化中,清又怎么能独善其身?
    到
    清末时气候愈发干冷(),丁戊奇荒锐减人口近千万?()『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给摇摇欲坠的清朝大厦一拳重击】
    嘶!天幕的话让历代人心生凉气,两千年来最严重的旱情?
    刘彻视线与卫青交汇而过,双方都看到眼中震惊之色。
    后人讲夏商周亡于干旱时,他们并无太多触动,当他把明干旱数据摆在眼前时,他们才感到凉气入骨。
    历代以农立国,国家粮食不够用时会发生什么?
    如天幕所说国家解体。
    解体...李世民低头悄声嚼在解体两字,没有人敢当着帝王面说国家灭亡,只有天幕...他抬眼扫过天幕,复垂下眼帘快速分析后人的话。
    火山爆发朝廷无法控制。
    气候变化朝廷无法控制。
    只要...植被大小,朝廷能控制。
    李世民有些烦闷的揉了揉眉心,他不喜欢无法掌控的人或事,可如今...他再次扫过天幕,收回目光仔细想着接下来大唐要做的事:命人研究大唐地动仪及种树!
    清
    胤禛把手中串珠攥得死紧,双目直逼天幕:朕大清怎么就到末年了,你说啊!
    玄烨&弘历等帝王:你详细说清啊!
    胤祥等亲臣子忧心忡忡:不知神迹对清是好是坏?
    【气候冷暖是文明兴衰自然基础,气候条件决定农业水平,粮食供给决定社会需求矛盾变化。
    食物短缺时:饥荒、社会混乱、战争出现,严重时引发政权颠覆、人口锐减、文明停滞或衰落。
    并且气候变化极端事件时,又会伴随其它灾害:干旱、洪水、蝗灾、瘟疫等等;
    华夏农业能支撑起五千年历史,靠的就是精细作】!
    ()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