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发展史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以地名来命名,称“龙泉窑”。哥窑器胎质黑褐,釉多裂纹,其裂纹成了青瓷的自然装饰。龙泉窑胎质色白,尤以釉色见长,肥厚莹润、色泽有粉青和梅子青,前者光润柔和,淡雅如碧玉;后者苍翠欲滴,色如翡翠。河南禹县的窖工们创造了窑变技术,在青色釉中含有铜元素,经高温烧制,釉色就呈现出紫红和玫瑰红等色彩,这种釉色如落日晚霞,非常美丽。白瓷在宋代也有很大发展。河北曲阳的定窑白瓷胎质坚细密实,其釉莹润,白中泛黄,有如象牙。定窑制作精巧、纹饰美观。江西景德镇烧有介于青白之间的“影青”瓷,青中显白,白中带青,也颇为典雅美观。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无可为力,但宋人烧出了油滴、兔毫、鹧鸠斑、玳瑁那样的结晶釉和乳浊釉。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则又是另一种境界,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现提供了榜样。定瓷图案工整严谨的印花,耀瓷犀利潇洒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窑白瓷与越窑千绿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见、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仪态和风范。
    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沈静雅素一路,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属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钧瓷、哥瓷、龙泉、黑瓷的油滴、兔毫、玳瑁等都不是普通浮薄浅露、一览无余的透明玻璃釉,而是可以展露质感的美的乳浊釉和结晶釉。北宋的汝瓷与南宋的官窑、龙泉窑青瓷都是玻璃釉,但它们的配方已不再是稀淡的石灰釉而是粘稠的石灰碱釉,因而汝瓷“釉汁莹厚如堆脂”,官窑及龙泉青瓷经多次施釉,利用釉中微小气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唐人称赞越窑青瓷的“如冰似玉”,还只是修辞学上的比喻和理想,但是宋人烧造的龙泉青瓷和青白瓷却是巧夺天工的实际。宋瓷的这些作品都是我国陶瓷历史画廊中的杰作与瑰宝。它们的仪态和风范也是后世陶瓷业长期追仿的榜样,千载之下,至今仍然使我们赞叹和倾倒。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继续发展。
    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二铝的含量进一步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可以相应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元代还烧制成功卵白色的“枢府”釉。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各种成就,为明、清两朝制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并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
    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景德镇等地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所谓的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兰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优点,一是青花的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广,呈色稳定。二是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三是青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物,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出产,也可从波斯进口,有充裕的原料可供使用。四是青花瓷的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五是具有实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青花瓷的这些优点,是其它瓷窑各类品种的瓷器无法与之匹敌的。它一经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使景德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运销国内外。所谓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和青花同为釉下彩,唯呈色红、蓝各异。它们同样是用笔在胎上绘花,但用料铜、钴有别。它们同需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而青花对窑室中气氛要求稍宽,窑室气氛的变化对钴呈蓝色的影响不大。因此青花的烧成比较容易,至今尚有较多的元青花器出土和传世品种的保存
    釉里红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器数量不多。特别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出土物更是屈指可数。国外仅见菲律宾出土了一批元代釉里红瓷器,国内则有北京丰台出土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