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入益都石百户功德圆满,见赵忠小沙弥崭露头角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最快,怕也得等到晚上才能再次与他相见。只希望他可千万别在这半天里露出什么马脚才好!带着两个小沙弥,上前与赵忠相见。赵忠也驱马迎上。
    贼子就是贼子。甚么总领益都佛道衙门!瞧这姓赵的狼目鹰鼻,虽然带笑,反似饿隼,分明不是善类。景慧下了马,双手合十,高唱佛号:阿弥陀佛。贫僧景慧,见过赵大人。
    赵忠本名赵帖木儿,曾随他义父打过双城,后来战败,为了求生,连他的义父都被其亲手杀了,自然不是什么善类。
    不过,正如三国时曹操的《求贤令》所云,人无德,不一定就没才。虽然无德,但是赵忠却还是颇有些才干的。投降后,他也曾奉邓舍的命令去沈阳策反过纳哈出的部下,比较成功;来到益都后,因他跟着喇嘛学过阵子佛,故此改管了佛道宗教事,一直来,也兢兢业业,把邓舍一系列有关宗教的措施都办理得妥妥当当。
    他拿眼观瞧景慧,心道:济宁战乱,曹州战事未平。好一个胆大的和尚,就敢深入数百里,远来我益都。看其相貌,方面大耳,倒好似个有道的高僧。还了一礼,笑道,大和尚横穿战区,西来益都弘扬佛法,不惧路途迢迢,不怕兵火祸及,果然大慈大悲,真不愧梵琦禅师的高徒。
    在路上时,石百户问过景慧的来历,知道他师从何处。料来定是那提前去报讯的骑兵转告给赵忠知晓的。
    不是梧桐树,不引凤凰来。贫僧虽不敢自居凤凰,但燕王殿下仁德宽厚,却真的是梧桐不假。大人谬赞,贫僧实不敢当之。
    哈哈。
    这会儿正是下午,阳光毒辣,才站了没一会儿,赵忠已然出了一身的汗,他伸出手,请景慧上马,说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闻大和尚远来,本官特地请了几位地方上的高僧大德,此时都在衙门中相候。大和尚?请行吧。
    请。
    景慧上马,他带着的两个小沙弥也随身上马。赵忠本不在意地扫了一眼,目光才转过,又猛地转回,双目中精光一现,定在了其中一个身上。
    景慧带来的这两个小沙弥,年纪都不大,一个十几岁,一个二十来岁。十几岁的这个相貌平常,二十来岁的这个颇具异相。头如虎,面色蜡黄,一双三角眼,身形高大,尽管穿着僧衣,却给人扑面而来一股杀气。
    这杀气不是杀人后的杀气,而是单纯就相貌而言给人的一种感觉。换而言之,看着不像个和尚,像个凶人。
    赵忠大奇,不觉开口说道:这个小沙弥,相貌着实非常。请问大和尚,是你的弟子么?
    景慧的回答让赵忠更加奇怪,他答道:非也。
    不是大和尚的弟子?
    景慧笑道:不但不是我的弟子,其实他也不是沙弥。
    沙弥,通常指的是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已受十戒,但没有受过具足戒的僧人。打个比方,沙弥就好比小学,年龄满二十后,可以受具足戒。受过具足戒后,就可成为比丘。沙弥、比丘,指的都是男性的出家人;如果是女性,则称为沙弥尼、比丘尼。
    景慧说这个沙弥其实不是沙弥,也就是说,他其实已经受过具足戒,是个比丘了。
    噢?赵忠来了兴趣,问道,不知小和尚法号为何?
    他与贫僧同乡,皆为长洲人,俗家姓姚,叫天禧。年少出家,年十四即入了长洲妙智庵为僧,后在穹窿山福臻禅院落受戒。如今法号道衍。
    在穹窿山受的戒?却为何来了北地?既非大和尚的弟子,又为何随大和尚齐来益都?
    长洲,即今苏州吴县;穹窿山,也是苏州境内的一座山。
    景慧哈哈一笑,说道:大人却不知,这和尚头上虽秃了,心里却没秃,六根不净。尽管出了家,最好游山玩水。便在月前,他来了大名路。前日听说贫僧要来益都,便随着也来了。
    原来如此。赵忠问道衍,,不知和尚师从何人?
    不等道衍回答,景慧插口说道:大人行行好,快莫问他师从何人!
    这又是为何?
    明明光了头,偏拜道士学。这和尚不是个好和尚,拜了个师父唤作席应真,却是个牛鼻子。
    真的?
    小和尚道衍微微一笑,也不辩解,只是简单地回答说道:我师本在穹窿山。虽也向席真人学过东西,但学的并非道经,只是阴阳术数而已。
    赵忠令他近前,并马通行,越看他的相貌,越是觉得惊奇;寻思他的经历,年少出家,本为和尚,却私师道士,更觉得不可思议,想道:俺在益都管领僧道衙门,见过的和尚道士没有一万,也有八千,能做出这等行径的,却是一个也无。这小和尚绝非俗子!且容俺来试他一试。
    寻思已定,赵忠开口问道:和尚甚么处来?
    这个问题很突兀,也很奇怪。明明景慧已说出了道衍的来历,却为何又问上这么一个问题?其实这就是禅宗的参话头、打机锋了。
    参话头,是禅宗学佛的一个手段;同时,有时也是一种和尚之间斗法的手段。毕竟赵忠管理益都佛道多时,且也跟着喇嘛学过佛,对佛教较为熟悉,所以对此也算略懂。抛了一个话头出来,等道衍接口。
    道衍年少出家,学佛多年,立刻明白了赵忠的用意,不慌不忙地答道:从来处来。
    赵忠点点头。
    景慧插口笑道:和尚学人不会。
    从何处来?自来出来。这一问一答,对和尚们来说实在驾轻就熟。古往今来,也不知已经有多少人如此对答过,说是老生常谈也不为过。别说和尚了,哪怕寻常世俗人在听了从何处来这个问题后,恐怕也知道该如何回答。道衍的这个回答并无新意。
    所以,景慧插嘴,笑话他学人不会,只会学别人说话,最多拾个牙慧,却不代表你真的就明白此中深意。
    道衍笑了一笑,仍是不作辩解。
    赵忠接着问道:如何来的?
    欢喜而来。
    赵忠微微蹙眉,想道:欢喜而来?是因为来益都是为了弘扬佛法,所以欢喜?还是干脆这四个字其实只是一个拍马屁?因为来益都,所以欢喜?他心中这么想,嘴上不能问,继续问道,打算甚么处去?
    去处去。
    对答至此,只能说中规中距。
    赵忠想道:瞧这和尚相貌精奇,几句回答却都了无新意。莫非只是个银样蜡枪头?对道衍的兴趣已不如开始浓厚,不过,对答既已开始,总要有个结尾,勉强地又接上一问:准备怎么去?
    陌上花开,缓缓归去。
    时当盛夏,虽也是花开绚烂,但陌上花开一词,却多数都是用在春天。
    赵忠呆了一呆,想道:陌上花开?缓缓归去?,而今仲夏,这和尚不用别的词儿,却非要说陌上花开,是什么意思?听这八字,倒是有些禅味。他细心沉思,瞥见景慧似笑非笑,又警醒地想道,不对,此中必大有深意。联系到道衍方才说的从来出来,往去处去、欢喜而来等句,脑中灵光一闪,醒悟过来,暗道,好险,好险!没的斗法不成反受辱。差点领会错误,丢了俺益都佛道衙门的脸面。
    再看道衍时,赵忠的神色已大又不同,笑道:小和尚佛法高深,年纪轻轻,莫非竟已勘破生死了么?
    几句机锋,怎么扯到勘破生死上去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