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三重层次,演义取舍(2/3)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层是英雄人物。
    第二层则是门阀与机构。
    第三层则是普通百姓与经济水平。
    英雄光芒最深,挥斥方遒,是历史舞台的中心。
    如果曹操不那么好色,不那么无道,不搞屠杀。
    他早就统一,魏朝也不会被篡改。
    如果曹操赤壁之战,谨慎一点,拿下荆州之后稳稳发育。
    不是下战书,而是采取怀柔策略,瓦解孙吴的门阀势力。
    对于门阀来说,比孙家有选择的多,稳一稳,情况就有不同。
    如果孙权下不了决心,没有一战的勇气,结果也有不同。
    如果刘备没有兴复汉室的理想,四十多岁依然初心不变,可能又是另一个局面。
    英雄决定了古代历史的走向。
    但英雄只是一时的,门阀与机构才是百年。
    在生产力发展,造纸成本大幅度降低,科举制兴起,黄巢大杀一番之前。
    门阀是古代历史绕不过去的存在。
    荆州投降,有当地豪族门阀利益驱使。
    孙权接过大位一直战战兢兢,从头到尾,充满不安全感。
    迎降之议,孙策留给他的班底张昭,主张投降。
    而因孙策死后火速上位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收获了远超于孙权的威望。
    曹刘也一样,充斥对世家的依赖和防范。
    活着还能压住,死后受到了世家的反噬。
    曹家甚至被司马懿鸠占鹊巢,连根拔起。
    机构则是制度,也能决定很长时间。
    像世家问题,一直绵延到隋唐科举制普及,才得到了遏制。
    很多时候,权力人物之间的争斗,战争时比粮食、土地和人口。
    内部治理时更多是机构、制度建设的斗争。
    个人喜好、心理活动之类的,不是很重要。
    如果搞历史,研究权力人物的斗争,只从个人喜好和心理活动出发,而不是从机构、制度角度思考。
    那么,这个人哪怕名头再大,也是百分百不靠谱。
    是情绪输出,是创作,唯独不是历史研究。
    高华就是一个代表。
    第三层,普通百姓与经济水平。
    普通人在古代不是很重要,个体上力量弱小。
    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妄语。
    会使用这股力量的人,往往可以成就无上伟业。
    从中获得强大的力量支持,决定更长久的历史走向。
    如曹操但凡得点民心,不是那么过于拟人,大肆屠城,普通人也不会一听他的大名,立刻举家逃跑,平白给自己上难度。
    经济水平。
    是后世之人分析赤壁之战强弱的另一种视角。
    赤壁之战孙吴可以胜利,一个关键点就是农业中心南移。
    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对于南方的开发,南方逐渐成为古代经济、军事、政治中心。
    得中原者不一定能得天下。
    沈三通版《赤壁》重点放在英雄层面。
    门阀、机构,普通人和经济水平刻画上不会花太多力气,但会有。
    只刻画英雄,电视剧还可以,电影的话,就会显得飘在空中。
    只有脚踏实地,人物才有立足点,才有质感,才有力量。
    当然,这些是整体,是他作为导演考虑的事情。
    演员的话,做好英雄就可以了。
    沈三通接着说道:“《三国演义》中用十回也就是十章描写了赤壁之战部分。”
    “从第40回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到第0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非常精彩。”
    “有周瑜与黄盖策划的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有庞统的连环计。”
    “有诸葛亮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
    “还有曹操中计斩蔡瑁和张允,败走华容乞求关羽放一条生路,只看三国演义,感觉曹操一个人对抗孙刘联军的所有谋士。”
    “不过,在正史上,这些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不存在的。”
    沈三通举一个例子道:“《三国演义》里,发生在大战前夕的蒋干盗书。”
    “演义中写蒋干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从小和周瑜的关系非常好。”
    “大战前夕曹操对周瑜有所忌惮,蒋干想要建功,于是便向曹操毛遂自荐做说客劝降周瑜。”
    “结果周瑜早早就知道他的来意,设下计谋,让他给曹操带回了假消息,使曹操怒斩蔡瑁、张允两位水军大将。”
    “这就是反间计,蒋干最终也被曹操杀死。”
    “历史上完全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当时的蒋干是曹操的幕宾,因为和周瑜有所交集,所以曹操派他去劝降周瑜,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仅此而已,聪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