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弹指一挥间,变了人间(2/3)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原版广水到汉口,属于故意找不好角度。
    沈三通只是正常拍出区域间的不平等,不会迎合歧视视角。
    过犹不及。
    东大观众精神比较稳定,也没有信仰方面的缺陷,没有所谓发达国家民众那么恶劣的心态。
    歧视视角电影的受众很狭小,存在很明显票房天花板。
    破亿就是极限。
    沈三通选择的场景,广水有一段可以破旧一点,接近汉口就不必。
    把车也换了,换成好一点的大巴,原版太破。
    这段戏内景外景交织。
    其中,雪景部分提前拍完,只剩下文戏。
    原版路堵了,前方出现塌方,司机停车。
    李成功得知最多可能堵两天一夜,要求司机绕村里的路。
    出什么事他负责。
    沈三通这版绕路原因,不是塌方,而是大雪导致前方封路。
    需要等待抢修除雪,李成功不愿意等,要求绕小路。
    沈三通这版村庄环境好很多。
    已经靠近汉口,坐拖拉机就能过去的距离。村子经济好一些,通了水泥公路,让绕路选择变得合理。
    改动最大的是剧情顺序。
    原版老爷子用板车拉着老太太,老太太吃着枣,从路口突然出来,大巴反应不及,把人撞了。
    枣核卡住了呼吸道,众人在争执,牛耿救人。
    沈三通改成了老爷子骑着三轮车载着老太太,老太太先吃枣卡住了,然后车挡在路中间。
    到了这个支线的剧情高点。
    沈三通认真看演员表演。
    司机见到三轮车挡路,远远的把车停住。
    李成功催促司机:“往前走啊,怎么停了?”
    司机反过来教训他:“你不懂事,没看到前面有人堵路吗?”
    说着,司机讲起了八十、九十年代的往事,车匪路霸横行的时代。
    司机道:“那时候啊,像这样,人可能要没了。”
    “当年,遇到这种拦路的,不能停,也不能开车窗,要冲过去。”
    司机说到这,语气变得幽幽:“我听一些前辈说,很多停下车的司机,没能活下来。”
    瞬间。
    李成功听的白毛汗流了下来,被镇住。
    牛耿倒是无所觉,指出了问题所在:“现在都09年了,哪还有车匪路霸。”
    司机道:“日子变好了,没有那么乱了,否则我也不敢走小路。”
    有个文质彬彬的旅客,望向车外做沉思状,听到这些讨论,念了句词:“弹指一挥间,变了人间。当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看,说到做到。”
    司机这个角色沈三通找了何兵来客串,就是《四合院》傻柱,《大宋提刑官》的主角。
    旅客找的陈导名客串,他只露声音和后脑勺,不出脸。
    沈三通看完之后,称赞道:“陈老师,词真好,何老师,戏真好。”
    陈导名道:“你这戏才有意思。”
    何兵也是点头:“一叶知秋,寥寥几句台词,我发现沈导这部戏,和如今的商业电影,很不一样。”
    时代变化,生活进步。
    很少见这些元素。
    五代导演,六代导演,港台导演的戏,往往时代是禁锢的、静止的,只截取一小段。
    就算有时间流动,也很少展现生活往上走。
    沈三通道:“我只是用电影,用通俗的手法,回忆一下过去。”
    何兵担心问:“这样观众能接受吗,会不会看着别扭?”
    说到这,何兵害怕沈三通误会,毕竟是电影大导。
    而且一些导演很忌讳他人给自己电影提意见,尤其是不同的声音。
    他连忙解释:“沈导,我不是对你电影有意见。”
    沈三通不以为意道:“故事要有逻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五十年代,对于社会主义美好憧憬的描述。”
    “五十年过去了,做到了吗?”
    “站在08年,回头看,明显是做到了!”
    “治安问题相比二十年前,是不是好转了?明显好转了。”
    “现实如此,有足够的事实基础,支撑电影创作。”
    其实问问家里老人,大部分对于后世生活的评价是,社会主义实现了。
    做梦没想到有那样的生活。
    何兵的担忧,沈三通也理解,不是故意找茬。
    而是当下的电影,已经有一条线,形成一种氛围。
    哪怕只是描述事实,也会被认为假大空。
    沈三通认为这种氛围不对。
    做到了就是做到了,不是夸,只是阐述事实,难道不行吗?
    继续拍摄。
    司机感慨完,在李成功催促下往前面走。
    老爷子见到老伴喘不过气,打电话叫儿子过来。
    儿子见到大巴停在父母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