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一文不值的《平凡的世界》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他先是让贝托鲁奇去找了一个人,这个人叫陈懋随。
    陈懋随是个华人,十年前,他在美国旧金山创办了美亚电视传播公司,这也是中国人在海外成立的第一家中文电视台。
    更重要是,这个陈懋随的父亲叫陈宝琛。
    清末,福建有十六大家族,其中排名第一的豪门望族是林则徐家族,第二就是林则徐的外甥沈葆桢家族。
    第三便是陈宝琛家族。
    而要比文化氛围、家族底蕴,陈宝琛家族一点不比林氏家族和沈氏家族弱。
    因为陈宝琛是宣统皇帝的老师,也就是溥仪的老师,同时担任溥仪的军机大臣职务,是溥仪最信任的一位长辈。
    不过在溥仪决定搞伪政权以后,他就选择离开了溥仪。
    江弦让贝托鲁奇去找陈懋随,也是想着通过陈懋随,再打探一些当年的细节。
    除了陈懋随以外,江弦还让贝托鲁奇去找了溥仪的亲弟弟,爱新觉罗.溥杰。
    溥杰比较好找,他这会儿已经是正式官员身份,带编在身,而且他书法作品也挺出名。
    第三个要找的人叫李文达。
    众所周知,溥仪出版过一部畅销作品叫《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改造”的全过程。
    这册书最开始是溥仪在改造期间撰写的“反省笔记”,是认罪伏法的交代材料。
    后来这册“笔记”想要出版,可是因为内容忌讳太多,需要修订,就派了群众出版社派的编辑室主任李文达帮助溥仪“修订”。
    李文达觉得原本问题很多,很难以简单的删增来解决,在出版社领导与溥仪同意下,他在此本基础上,通过调查考证,搜辑资料,核对史实,另起炉灶写了个五十余万字的本子,也就是被人所熟知的《我的前半生》。
    因此,要了解这段历史,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的执笔者李文达,绝对是个要找到的专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79章一文不值的《平凡的世界》(第2/2页)
    贝托鲁奇的速度很快。
    也是因为他身份特殊,各部门对他大开绿灯。
    要人给人,要渠道给渠道。
    不出一星期的时间,他就给江弦找齐了这三个人。
    在三人的帮助下,江弦凭借着脑海里对《末代皇帝》残留的印象,赶在《平凡的世界》研讨会举办前的这天,他整理出一份剧本的提纲,送到贝托鲁奇的手中。
    贝托鲁奇看完以后吃了一惊。
    电影主要被江弦分为了三个片段。
    第一个片段就是溥仪当皇帝的时候,从天真无邪中,培养起绝对的权力和皇帝意识。
    第二段,溥仪成为了花花公子,没了皇权,但是还有钱。
    第三段,就是溥仪被抓以后接受改造。
    仅仅从江弦布置的三段结构上,贝托鲁奇就能看出江弦具有深厚的电影功力和剧本编排能力。
    结构好,手法硬,少瑕疵。
    这份剧本的提纲,几乎可以用作供新人编剧学习的范本!
    贝托鲁奇不得不承认。
    江弦这个编剧的确有两把刷子。
    之前因为江弦挑战他导演的权威,贝托鲁奇心里还有点小小的不舒服。
    但看完这个剧本以后,贝托鲁奇便觉得为一个优秀的剧本做出一些割舍,也是值得的。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部剧本的优劣,可关乎到一部电影的成败,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事情。
    “非常好,就按照这个提纲来写,尽快写出来。”贝托鲁奇催促道。
    早一天定下剧本,他就能早一天开机。
    江弦嘴上答应下来,不过第二天并没留在建国饭店,而是前往朝内大街166号的人文社,参加《花城》给路遥举办的《平凡的世界》研讨会。
    今天这个研讨会,办在人文社的一间会议室。
    江弦看了眼座谈会的专家名单。
    《花城》这次可真是为路遥下了大力气。
    出席座谈会的评论家阵容可以用“豪华”两个字来概括。
    这次《平凡的世界》座谈会,主要由中作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以及京城多所高校,还有一些陕西专程赴京的评论家这几方面组成。
    至于评论家阵容,有鲍昌、谢永旺、朱寨、陈丹晨、缪俊杰、何西来、顾骧、刘锡诚、冯立三、何镇邦、张韧、雷达、蔡葵、曾镇南、李炳银、晓蓉、白烨、朱晖、王富仁、王愚、李星、陈学超、刘建军、蒙万夫、李健民、白描、李国平
    这个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名单,外行可能并不了解。
    但如果有心查阅一下这些专家的学术水平,就能知道这些专家的分量。
    完全可以说,这就是这个年代最顶级的评论家团队。
    这个名单,几乎囊括了当下中国最权威也最优秀的文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