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50年代的儿童文学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翌日一早,江弦便被一群学员喊起来,换上泳裤去了海边。
    陈世旭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在海里游着了。
    王安忆小声叹息道:“陈世旭这是想躲着咱们,他这段时间写的东西真叫人忍不住的失望,怕是陈世旭的大势,已如大江东去,再不复返了。”
    她倒没有看不起陈世旭的意思,她平日里与陈世旭的关系不错,这会儿颇觉得有些可惜。
    陈世旭大概便属于那种一出世一飞冲天,从此人生一路下坡的作家,不过他倒也豁达,与为文学牺牲一切的作家相比,他甘愿当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家。
    不一会儿其他学员那儿传来消息,说陈世旭游得特别远,结果让防鲨网绊住了脚,多亏他命大,这才挣脱生还。
    “你太大意了,这件事太危险了!”
    “受伤没有?”
    “你看看,让你脱离群众,出事儿了吧。”
    古鉴之很快听说了这件事,赶忙开会叮嘱学员们不要游的太远,要献身也请为中国文学献身。
    这样的插曲没有影响大家游玩的心情,当然,作家的玩儿也不叫玩儿,叫采风。
    江弦和一群年纪比较大的学员躺在一块儿晒着太阳。
    北戴河的沙滩很不错,沙粒很细、滑润、均匀,潮退去了,就留下贝壳、海星、花石子。
    “采风采了这么久,你们现在有灵感了么?”蒋子龙问。
    一群男学员七嘴八舌,交流半天,灵感没有,或许能写一篇游记。
    问到江弦,江弦只说,“金色的阳光,纯洁的友谊,倒是给我最近构思的一篇儿童文学增添了些素材。”
    纯洁的友谊当场变质。
    几位老同志摩拳擦掌,合着我们搁这儿放松,你还在卷?
    莫伸忍不住笑笑,“玩儿吧,还写啥游记啊,谁能写的过江弦啊。”
    几位男同志哄笑起来。
    江弦也轻笑几声,没去解释,举着相机咔嚓咔嚓一顿拍。
    岸边,几位女学员在海里玩的那叫一个欢,莺莺燕燕,头发在水里泡的湿答答的,身上窣窣地往下掉沙子,只穿布料很少的泳衣。
    男同志们的笑声戛然而止。
    就这么静默许久,不知是谁先咳嗽一声,随后咳嗽声此起彼伏。
    张学锋说的好啊:看吧不好意思,不看吧其实挺想看的,这不是难为人么?
    好在这份尴尬很快就被化解。
    蒋子龙抬手一指堤岸,“那不是大冯么?!”
    江弦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人高马大的冯骥才,领着一个比他低了许多,看着像是他妹妹的女人在堤岸散步。
    文讲所认识大冯的学员不少,都朝他招手喊叫。
    他很快过来,面带欣喜的打了个招呼,又介绍了下身边那位,原来不是他的妹妹,是他的妻子顾同昭。
    不得不说,他夫人顾同昭和大冯长得确实很有夫妻相。
    “江弦,你那本《米》我看了,我还想给你写信来着,你怎么写出来的?”冯骥才缩着身子,眉飞色舞的说着,极具代表性的大眼珠子都快飞出来了。
    “握着笔,动着脑子,写出来的,还能怎么写出来。”他笑着回答。
    冯骥才在文坛也是一颗新星,很受诸位学员们的尊敬。
    王安忆也极想和这位“津门急才”搭个腔,说句话。
    这会儿见到江弦和他言谈举止,仿佛熟悉多年的老友,就羡慕不已,暗叹一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总是能和优秀的人扎堆儿。
    夜晚,趁着这难得的清闲,江弦在招待所的房间里,握笔写起了稿子。
    这还是一部长篇,字数颇多,光誊抄就够他抄一段儿时间的。
    写起来和写《米》的时候完全俩滋味儿,有轻松有沉重,欢乐有苦涩。
    江弦一个成年人,写着写着,都酸了眼眶,忍不住为孩童们的友谊感动落泪。
    惹得和他住一块儿的蒋子龙都咂舌惊叹,“这是怎么?还把自己给写哭了?”
    “难免的代入其中。”江弦轻笑一声。
    蒋子龙来了兴趣,“能拜读一下么?”
    江弦也不介意,把手上的稿子递给他。
    他没写多少字,蒋子龙花了不到十分钟便悉数读完,放下稿子,眸底闪烁着感动的光,唏嘘不已。
    “要不是亲眼看你写出来,我真要怀疑这是不是你写的东西,怎么能把小时候的事儿都写的这么好?”
    江弦一脸平静的解释,“也是今天大家在一块儿玩,让我又回忆起了小时候的那份纯洁友谊,这趟北戴河,我可真是来着了。”
    蒋子龙又把视线汇聚在这篇稿子上,再读一遍,仍觉喜爱不已。
    “50年代,写这个年代的,都是些反思文学,恐怕没人会像你一样写儿童文学。
    算起来,我倒是和你写的这个主角差不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