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团结湖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470章团结湖(第1/2页)
    “这可是个大事儿啊。”
    冯沐一脸严肃道:“你人在这儿,这个东西我就不看了,这个奖你是怎么想的,详细说说。”
    “还是评选优秀的中篇、短篇,中短篇创作周期短,不能像茅奖那样好几年才办一次,还是要每两年一小评,在两年一评的基础上,每四年再进行一次大评.”
    江弦侃侃而谈着自己的设想。
    冯沐和唐达成听得频频点头,觉得江弦这个设想不仅可行,而且成熟。
    这小子不光写文章是一把好手,做起工作来也是一绝!
    这样的想法同时在冯沐和唐达成的心底浮现。
    “另外呢,还有一个点,我觉得短篇和中篇的获奖数量得改一下。”
    “数量得改?”
    “嗯。”
    江弦点点头,“这些年的优秀评选,一直是短篇数量多,中篇数量少,就说今年,短篇要选的数量,几乎是中篇的一半。”
    “我觉得这个不对。”
    “中短篇,中篇的篇幅和内容更适合广泛的社会反响和深度探讨,而且中篇的篇幅适中,既能够容纳复杂的故事情节,也能保持较高的文学价值。”
    “所以应该稍微多设置一些中篇的数量,至少应该反过来,让中篇的数量是短篇的两倍。”
    “这个有道理”
    孔罗荪想了想:“中篇往往能够更好地平衡故事性和文学性,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市场的关注,应该多鼓励中篇的创作。”
    冯沐和唐达成静静听完,又听江弦补充一句:
    “还有一点,推荐作品的时候,咱们还是限制在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比较好,免得有个别作家,好几部作品同时获奖。”
    “.”
    冯沐、唐达成和孔罗荪同时看向江弦。
    个别作家?
    你说的这个个别作家,难道不就是你自己?
    除了你,还有谁能每篇都受到读者们的狂热追捧。
    “倒也不用卡的这么死。”
    冯沐道:“短篇是短篇,中篇是中篇,我们还是应该允许一名作家同时获得短篇和中篇奖项的。”
    江弦心领神会,知道这话是冯沐补偿给他的。
    不过他心里也已经够满足了。
    江弦清楚,这次优秀评选,要真让他拿七个奖,那可就全乱套了。
    所以改制是一定要改的,至于改的方式,那就全由江弦说了算,也是他给自己找回点补偿的地方。
    那就改了这个优秀评选。
    改成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
    把含金量提起来。
    这样就算是江弦拿不到这七个优秀奖,他心里也没什么不平衡的。
    就是七个优秀奖,那也比不上这一个鲁迅文学奖啊!
    而且照目前冯沐的话办下去,很有可能还是两个鲁迅文学奖。
    江弦的提议很快在作协内部进行讨论。
    讨论非常激烈。
    赞同这项提议的人不少,反对的声音也有很多。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赞成的声音比较大,而且大部分人都觉得江弦的构想很好。
    用最擅长写长篇的茅盾来为长篇文学奖项命名。
    当然也要用最擅长写中、短篇的鲁迅来为中、短篇文学奖项命名。
    这个奖,冠以鲁迅之名,那真是再合适不过!
    时间紧迫,觉得方案可行,鲁迅文学奖的事情迅速敲定下来,书记处把戳一盖,文件下发,确定今年不办全国优秀评选,改办成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原本操办全国中篇、短篇评选的评委会成员们也都摇身一变,成了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小组成员。
    另一边,江弦则是跟着他爹江国庆一块儿跑去了团结湖。
    对于这会儿的京城人来说,团结湖这地儿一年都来不了一趟,太远太远了。
    这会儿二环内的京城人管去南城叫城外,出二环一律叫去郊区,连日坛使馆区什么的都算东郊,西外动物园算西郊,更何况三环的团结湖呢?
    当然了,现在也没三环这概念。
    团结湖,你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地儿没什么古老的历史。
    在古代,哪有团结这词儿啊?顶多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但当时有水碓子这地名了。
    碓子就是舂米的东西,砸年糕那种用具,相当于蒜臼子,水碓子就是用水力来驱动的,在古代未必算高科技,但也属于人工智能了,这就说明当地水多,所以才有这种机械设备。
    新中国成立之后,京城先改造了龙须沟这种地方,也就是在市区的环境。
    后来是抗美援朝那会儿,美国的李奇微投了细菌弹,造成东北地区瘟疫,全国因此展开爱国卫生运动。
    于是京城开始大规模地整治这些水沟水洼子一类容易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