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末代皇帝》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式、对事物的反应、他们的悲观主义,都同中国人没有多少共同之处。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与其说是描写中国革命的,倒不如说,中国特定的历史事件为马尔罗提供了一个历史框架,提供了一个借口。
    这篇的英雄体现,实际上是马尔罗本人的思想、倾向、哲学。
    他会不自觉地用欧洲人的立场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因为他们内心觉得欧洲是世界中心,所以会自然的流露出欧洲人高人一等的情绪。”
    王濛这话,在江弦看来一点都不过分。
    马尔罗绝对是一位聪明的作家,他有能力表现他自己想到或感觉得到的东西。
    但是,当涉及中国的时候,法国人还是只接受与他们相像的东西,总有一些法国人希望将他们不能在法国实现的梦想搬到中国来实现。
    因此,这些法国作家在写中国的时候,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其实是别的东西。
    当然了,这番关于两个题材的讨论,只是聊天的一部分。
    不过江弦关于《人的命运》以及末代皇帝的见地,却给很多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这是今天很多人给江弦的评价。
    作协这段时间的大事,围绕在《人民文学》这本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下一任主编的人选上。
    而目前呼声最高的,一个人是江弦,还有一个人就是刘鑫武。
    刘鑫武是一名老编辑,他的写作生涯起步要晚一点,可以看作是和江弦同时期的作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77章《末代皇帝》(第2/2页)
    当年,他凭借一部《班主任》轰动全国,与卢新华的《伤痕》、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一大批作品,构成当年轰动文坛的“伤痕文学”文学现象。
    而与卢新华、王亚平这些作者相比,这些年,刘鑫武并没有沉寂,而是继续推出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像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都引起了轰动,前些年更是凭借《钟鼓楼》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除了江弦,刘鑫武同样是个接替王濛执掌《人民文学》的好人选。
    而且刘鑫武还比江弦的年纪更大。
    在体制内,年轻从来都不是什么优势。
    因此,看好刘鑫武的人数,其实并不比看好江弦的人数要少。
    然而今天江弦所的表现,他举手投足展现出的学识、阅历,无形中又在很多人心目中加了很多分数。
    尤其是因为江弦年轻而不看好他的老同志。
    今天对江弦的印象都有改观。
    这个同志虽然年轻,但懂得可一点都不比老同志少。
    建国饭店。
    建国饭店位处东长安街,是京城最早的一家涉外饭店。
    因为办得好,84年上面还发出过“号召”,号召全国学“建国”。
    “这里再改一下。”
    傍晚,房间里,华裔美国导演王正方,修改着他筹划拍摄的轻喜剧电影《京城故事》的剧本。
    正和编剧商量着,忽然听到门被叩响的声音。
    王正方好奇的过去打开门,门外的人让他吃了一惊。
    这正是住在他隔壁的,著名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双方简单的打过招呼,王正方把贝托鲁奇请进房间里,一问才知道,这位大导演遇到了难题,有求于他。
    事情是这样。
    贝托鲁奇透露,自己向中国申请了两部电影的拍摄计划,一部是《人的命运》,另一部是《末代皇帝》。
    不过《人的命运》报审之后,很快就被相关部门给否定了,他们对《人的命运》做了温和的否定。
    但让贝托鲁奇庆幸的是,中国人对《末代皇帝》表示了热情。
    定下了《末代皇帝》的拍摄。
    一个大问题摆在贝托鲁奇的面前。
    他都快把庄士敦,也就是溥仪的家庭教师,写的那部《紫禁城的黄昏》给翻烂了。
    但是拿出来的第一稿剧本,让贝托鲁奇仍然很不满意。
    他表示自己很害怕,因为对中国历史的一知半解,使得故事荒腔走板。
    王正方倾听着贝托鲁奇的诉说,见他满脸通红,也大概能感受到他的绝望。
    能不绝望么?
    他一个意大利人,完全不懂中文,也不怎么懂英文。
    出于对贝托鲁奇的尊敬,王正方马上帮他牵线接洽国内的电影导演给贝托鲁奇认识。
    一层层介绍下,贝托鲁奇最后来到了陈荒煤的家里。
    “我给你找个人吧。”
    听完贝托鲁奇的困扰以后,陈荒煤笑着说。
    “当初我们决策究竟让你拍《人的命运》还是《末代皇帝》,这个人在其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谁?”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