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五章 出其不意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襄阳还是众多河流的交汇处。
    南阳盆地的所有河流最终都汇聚于襄阳,并流入汉水。
    这一地理特征意味着,任何希望南下的大军,由于后勤给养的运输需求,都无法绕过襄阳。
    襄阳因此被誉为“水上函谷关”,凸显了其在军事和物流方面的重要性。
    再者,襄阳周围环绕着武当山、绿林山、桐柏山等一系列山脉。
    这些山脉在襄阳地区使得秦岭、淮河这条南北地理分界线完全合上了口子,只留下了一条非常狭小的南下通道。
    这一地形特点使得襄阳又变成了“陆上函谷关”,进一步增强了其作为南下关口的战略地位。
    襄阳几乎成为了南下的唯一关口。
    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任何希望南下的力量都必须经过襄阳。
    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襄阳在历史上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其得失往往关系到整个战局的走向。
    在南阳盆的绿林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
    自古以来,从南阳盆地南下,有一条狭窄而重要的通道,被人们称为“随枣通道”。
    这条通道蜿蜒曲折,如同一条生命的脉络,连接着南北的交通。
    然而,“随枣通道”并非完美无缺。它存在着两个显著的弊端。
    首先,从枣阳至随州的某段路程,因地势险峻,无法利用水路运输,军队的给养只能依靠艰难的陆运。
    这无疑增加了行军的难度与风险。
    其次,若襄阳这一战略要地被敌人占据,他们便可利用水路迅速威胁到枣阳,切断军队的粮道,使南下之路陷入绝境。
    因此,尽管“随枣通道”为南下提供了一条路径,但它既不如直接沿汉水南下那样经济实惠,也需以牢牢掌控襄阳为前提。
    然而,尽管襄阳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但在春秋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它并未一直受到足够的重视。
    当时的人们前一次关注到这个汉水关键路段,还是在白起攻楚的鄢郢之战中。
    那时,这个路段上的重镇被称为邓城,位于汉水之北。
    那时,南方地区人口稀少,经济尚未发达,政治影响力也相对较弱。
    因此,北方的强大势力并未过多关注南方,
    甚至南方的政治势力也更倾向于向北方发展,寻求更广阔的机会与舞台。
    尽管如此,襄阳作为华夏南部的重要屏障,其战略价值不容忽视。
    楚国在很早之前就在襄阳地区设立了名为“北津戍”的要塞,寓意着“楚国的北方渡口”。
    然而,在那个时代,汉水之北的邓城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显得更为突出,
    尤其是对于那些意图从南向北扩张的政权来说,邓城无疑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
    时至如今,南北的发展差距依然如旧,未曾得到显著的改善。
    秦丰在岑彭南下之后,率领大将蔡宏镇守汉水北岸的关键据点——邓城。
    邓城与襄阳,这两个战略要地,在秦丰手中共同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当北军大举进攻邓城时,襄阳便化身为强大的后勤基地,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给养。
    而若北军转而猛攻襄阳,邓城则能迅速出手,
    切断南阳东边汇入汉水的白河、唐河等水道,形成致命的背后夹击。
    正是依靠这一精妙的防御体系,秦丰成功地阻挡了汉军的凌厉攻势,一绊就是漫长的三个月。
    如此一来,刘秀对岑彭的迟迟未能突破感到愤怒,甚至下旨斥责其不争气,
    仿佛唯有他御驾亲征,才能扭转战局。
    七月,备受压力的岑彭终于计上心头。
    他决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一举打破僵局。
    于是,在一天深夜,他召集全体将士,宣布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明早放弃邓城,转而攻打西面相距百里的汉水上游重镇——山都县。”
    为了让这一计划更加完美,岑彭故意放松了对战俘的看管。
    果然不出他所料,几名士兵趁着汉营忙乱之际,顺利地逃回了邓城,并将这一重要情报汇报给了秦丰。
    秦丰闻讯后大惊失色。
    他深知历史的残酷,上一次邓城被屠,正是因为白起从汉水上游顺流而下,从背后给予了邓城楚军致命的一击。
    如今,岑彭若真的拿下了上游的山都县,邓城的防守将变得异常困难。
    届时,汉军水军可凭借速度优势,悄无声息地偷袭邓城,而襄阳的支援恐怕难以及时赶到。
    一旦邓城失守,南阳平原将永远与他秦丰无缘,他只能退守襄阳,死保汉水南岸。
    这是秦丰无法接受的现实。
    他不愿就这样被挤出北方的广阔天地。
    于是,连夜召集精锐部队,决定西进截击岑彭,偷袭汉军,以解邓城之围。
    然而,秦丰并未料到,这一切都是岑彭的精心策划。
    岑彭的目的并非真的想要乘虚而入拿下邓城,
    而是要通过调虎离山之计,打乱秦丰的部署,为接下来的战略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岑彭的战术布置确实大胆而富有创意。
    他派出小部队作为诱饵,明目张胆地朝山都县进发,
    自己却率领主力秘密渡过汉水,突然袭击了秦丰守将张杨防守的阿头山。
    这一行动完全出乎秦丰的预料,张杨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迅速击败。
    然而,岑彭的下一步行动更是让人意想不到。
    他并没有在阿头山建立据点,等待秦丰的反攻,也没有趁机进攻襄阳以打通南下通道。
    相反,他命令士兵在山谷中开辟出一条小路,然后迅速放弃了阿头山,直扑秦丰的大本营黎丘。
    这一系列虚虚实实的战术操作,确实让人眼花缭乱,也充分展示了岑彭的兵法造诣和临敌经验。
    他成功地晃折了秦丰的腰,一举插入了对方的心脏地带。
    然而,尽管岑彭的战术取得了成功,但这种战术在后世并不具备可复制性。
    因为岑彭在这次行动中犯了两个兵家大忌:
    一是放弃了所有退路,将自己置于背水一战的绝境;
    二是失去了稳定的给养来源,使得大军的持续作战能力受到严重威胁。
    邓城和襄阳作为防守阵线的核心,如果无法被攻占,那么大军的后方给养就无法得到保障。
    岑彭虽然通过偷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这种胜利是建立在极大的风险之上的。
    一旦秦丰能够稳住阵脚,反扑过来,或者切断汉军的给养线,那么岑彭的大军就将面临灭顶之灾。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