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采风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九锡,不仅是象征地位的赏赐,更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与实际的权力转交。
    首先,九锡的赐予标志着王莽从此刻起,可以合法地使用天子的某些礼仪,甚至行使天子的部分职责。
    这其中,“衮冕”作为古代帝王的衣帽,成为了王莽身份的象征。
    “鸾路乘马”和“戎路乘马”这两种天子春秋巡游时乘坐的车马,也归王莽所使用。
    “朱户”这一天子之礼,更是彰显了其尊贵地位。
    而“弓矢”则赋予了王莽专征伐的特权,意味着他在军事上拥有了与天子相似的权力。
    此外,“宗、祝、卜、史官”这些负责祭祀的人员以及虎贲这样的侍卫亲兵,都进一步巩固了王莽的地位和权力。
    老太后策书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加九命之锡,其以助祭。”
    这引用了《左传》中的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九锡的颁赐,实际上是将国家最重要的祭祀和征伐权力都赋予了王莽。
    换句话说,九锡所赐予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器物,更是实质性的权力。
    因此,通过赐九锡,原本初具框架的安汉公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
    在安汉公国中,不仅配置了宗、祝、卜、史官,还“皆置啬夫”。
    这意味着负责王莽家庙祭祀以及记录其言行的人员不再是寥寥数人,而是一个成建制的服务机构。
    同时,王莽的宅邸也从原先的萧何旧居迁至楚王的旧宅,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装修均采用了“朱户”的天子之制。
    这一变化不仅暗示着安汉公的地位已经超越了“相国”,更是与曾经的“诸侯王”相提并论。
    至于其封邑的户数,也大幅增加,王莽在受禅之前,估计共获封六万户左右,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萧何、卫青和霍光等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祖刘邦所约定的“皇族宪制”,在此次九锡的赐予后,也已然名存实亡。
    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加九锡,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完成了。
    王莽又一次开创了历史,后世那些想篡权夺位的无不效仿,但都只闻传说,难以见其项背。
    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天,金黄的落叶铺满了长安的街道,带来丝丝凉意。
    王莽正在府邸中处理着政务,突然,一个消息让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陈崇回来了。
    自从去年春天,王莽为了更深入效仿儒家。
    分别派遣了陈崇、王恽、班稚,等八人作为绣衣使者,分赴天下各地去观览风俗。
    这期间,王莽在王舜和刘歆等人的辅佐下,任宰衡、受九锡,一切政务都按照陈崇之前规划的“路线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尽管身边不乏能臣,但王莽对陈崇的信任和欣赏始终如一。
    王莽深知“采风”这件事对于了解民情、稳固统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恰如《诗经》中的“国风”所描绘的,通过深入民间采集歌谣,能够洞察一地的风俗民情,进而评判统治者的明智与否,民风的淳朴与否。
    而布置“采风”这项任务,也并非人人都可以胜任,它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
    孟子曾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意指唯有王者兴起,方能普天下采风,以观民俗。
    因此,王莽派遣陈崇等人进行采风,并非单纯为了搜寻赞美自己的祥瑞歌谣以备不时之需。
    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儒家所推崇的王者之行。
    然而,此次派出的八位使者中,最终仅有七人陆续归返长安。
    其中中散大夫谯玄,竟在途中闻听王莽荣升宰衡、受赐九锡之消息后,悄然改名换姓,远遁他乡。
    此事传入王莽耳中,不禁令他感到一丝难以名状的愤怒,当即下令严查。
    同样,在归来的七人之中,王莽昔日的小兄弟,班氏家族的班稚,
    也未能如众人所愿,带回任何祥瑞之兆或歌颂之声。
    这让王莽对班稚的才干与忠诚生出了几分疑虑。
    终于,在正式召见这些使者之日,王莽远见到随众而来的几名壮汉,肩扛成捆的简牍,心头大石才稍稍放下。
    随着使者们依次入殿,除班稚外,其余绣衣使者皆神采奕奕,争相进言。
    首先是陈崇,脸上写满了兴奋与激动。
    一见到王莽,便忍不住感慨道:
    “安汉公,此行真是大开眼界,大开眼界啊!”
    王莽眉头一挑,好奇问道:
    “哦?
    陈大人有何发现,快说来听听。”
    陈崇立即深吸一口气,娓娓道来:
    “大汉真是名副其实的太平盛世。
    我亲眼所见,城中秩序井然,无有盗贼。
    乡村田野,百姓安居乐业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