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卫玄,在中山国眼巴巴等着自家皇帝继位后,下诏安排自家进长安时,
等来的却是王莽的召令和另一个人:刘成都。
刘成都是汉宣帝的曾孙,和箕子一脉已经很远了。
他千里迢迢来到中山国只为一件事,当国王。
原来,基于“为人后”的考虑,箕子一走,又没有兄弟,等于说中山国要“绝嗣”。
如此一来,箕子的父亲中山孝王也就没了香火。
王莽“体贴”的考虑到这一点,让刘成都过继给中山孝王当儿子,继承中山王位,奉箕子的生母卫氏为中山王太后。
同时还给卫宝、卫玄赐爵关内侯,把箕子的三个姐妹分别封君,食邑两千户。
这些丰厚的赏赐只有一个要求:卫氏家族要安心留在中山国当“国戚”,不要幻想到长安去当“皇亲”。
如此一番操作,从礼仪上看对卫氏家族竟然“两全其美”,物质方面也比较丰厚。
然而,却是以牺牲血缘关系,隔断人伦与母子之情为代价。
当这一消息在朝廷中颁布后,众多大臣均表示赞同。
但一个名叫申屠刚的年轻人却挺身而出。
他地位不高,仅是右扶风的功曹,本无权向皇帝进言。
然而,恰逢当时日食,王莽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广纳谏言,这为申屠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毅然上书,力主让卫氏家族迁往长安,并赋予他们官职。
特别是未央宫的保卫之责应交由卫氏家族承担,以防范朝廷中潜在的“霍光”也就是暗指王莽。
并在奏章提出中:““虽然礼仪重要,卫氏家族也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但人伦之情亦不可忽视。
卫氏家族与中山王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纽带,如今将他们分离,这岂不是违背了人伦之道?”
随后更是深刻指出了汉代宫廷的一项传统:
“外戚与官僚之间必须保持一种“亲疏相错”的平衡,以相互制约,确保国家安稳。”
显然,在他眼中,卫氏家族代表着“亲”,而王莽则是“疏”。”
这封大胆的奏章彻底激怒了王莽。
若非因为这是应诏对策,言者享有豁免权,申屠刚恐怕早已性命不保。
尽管如此,王莽仍严厉斥责他“违背大义”,并将其免职遣返家乡。
幸运的申屠刚再次亮相时,已然是光武帝刘秀一朝的重臣。
得知刘秀欲出游玩乐时,申屠刚早早地等在了必经之路上。
看着刘秀马车缓缓驶来,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用头去顶那巨大的车轮。
刘秀下车后,一脸无语的看着眼前决绝的申屠刚,心中游玩之念顿时烟消云散。
当即下令打道回府,取消了原定的游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