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八章 主动和亲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屯驻军的东线,局势愈发复杂。
    除了从内地调来的军队,还有一支来自高句丽的军队也加入了屯驻。
    然而,这些高句丽军人士气低落,对与匈奴交战毫无兴趣。
    大量士兵选择逃离,甚至有些人沦为盗贼,对当地造成不小的骚扰。
    前不久,辽西大尹田谭在清剿逃兵的行动中不幸被杀,这一事件被州郡上报,认为高句丽侯驺应承担责任。
    高句丽原是一个王国,但在始建国元年被五威将帅降格为侯。
    王莽对此事件大为震怒,命令东线屯驻的严尤前往惩处。
    严尤在上书中表达了他的担忧,认为逃兵犯法不应直接归咎于国君,并建议通过州郡进行安抚工作来解决问题。
    他警告说,目前正在备战匈奴,过度追究侯驺的责任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甚至可能导致高句丽反叛。
    然而,王莽依旧并未听从严尤的建议。
    无奈之下,严尤只得率兵进入高句丽地界,诱杀侯驺,并将其首级送往长安。
    王莽对此大为高兴,封严尤为武建伯,并将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以示惩罚。
    人家好好的“高句丽”让王莽改成了“下句丽”。
    之后事情的发展正如严尤所担忧的那样,高句丽也发生了叛乱,不断滋扰东北边境。
    在西南夷的部落中,虽然名义上归附了大汉,成为其属国,但内心的认同感却并不那么强烈。
    然而,他们至少还维持着表面的尊敬,承认了汉朝的宗主地位。
    可如今到了王莽的各种作下,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句町这个部落在西南夷诸国中显得尤为强大。
    当王莽推行“降王为侯”的政策时,句町王对此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他们质疑,
    “凭什么祖上传承多年的王位,在自己这一代就被降为了侯爵?”
    这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一种侮辱和欺凌。
    于是,句町王也决定不再承认王莽的权威,并率先发起了反抗。
    这一反,也带动了西南其他部落的动乱。
    与此同时,坏消息接踵而至。
    始建国五年,西域突然发生叛乱,西域都护但钦被攻杀,这一事件震动了宫廷。
    但钦的被杀不仅是因为他在西域伤势的治理风格引起诸国忌惮。
    更因为新朝大军在北境陈兵,对西域的关照减少,同时匈奴的不断侵袭也给西域带来了外部压力。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新朝的边境局势愈发紧张。
    虽然北方、西方和东北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但长期的备战状态已经对边境郡县造成了持续破坏。
    国家的财政积累也在迅速消耗。
    王莽却维持着这种奇怪的局面,既不进攻也不撤防,这不仅影响了内地农业的稳定,还导致了更多流民的出现。
    再加上近几年大规模改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形势和社会秩序出现了整体性恶化。
    始建国五年,草原上传来乌珠留单于去世的消息时,王莽终于看到了改善关系的契机。
    此时王昭君的长女婿须卜当执掌了匈奴实权,他主张与中原和平共处。
    在须卜当夫妇的推动下,新即位的乌累若鞮单于(即曾经的孝单于咸)
    他一改与新朝对抗的政策,主动向王莽提出和亲。
    这一转变无疑为王莽提供了一个缓解边境压力、改善与匈奴关系的重要机会。
    随后,匈奴派遣使者到边境,表达了希望见到和亲侯王歙的愿望。
    王歙,作为王昭君的侄子,承载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王莽对此表示非常高兴,并决定派遣王歙及其弟弟骑都尉、展德侯王飒前往匈奴进行外交出使。
    这次出使的任务重大且多元:
    首先是祝贺新单于即位,并通过赠送黄金衣被和布帛来表达新朝的善意,期望能够结束双方长达四年的僵持状态。
    其次,他们要求新单于交还几年前从西域逃过去的罪犯陈良、终带等人,
    这些人在逃亡过程中杀害了戊己校尉刁护全家,新朝希望他们的归还能成为双方休战的一个象征。
    最后,双方还需要商议和亲的具体事宜,以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友好关系。
    当王昭君的两个侄子抵达匈奴王庭时,他们受到了热情而隆重的接待。
    在须卜当夫妇的积极运作下,整个出使过程进行得相当顺利。
    然而,在交谈过程中,乌累单于的使者突然询问起自己的儿子,顺单于登的近况。
    这一问题让王歙和王飒感到措手不及,因为两年前登已经被王莽下令斩杀,而乌累单于对此却一无所知。
    为了不影响此次出使的主要任务,王歙选择撒谎,告诉单于使者登在长安一切安好。
    听到这个回答后,使者感到满意,并愿意将陈良、终带以及当时参与杀害刁护的人全部交出。
    这些人在过去是乌珠留单于的贵客,但随着新单于的即位,他们不再受到庇护。
    此次交出罪犯,也标志着匈奴对新朝的诚意和双方关系的新起点。
    在护送新朝使者和陈良等人的槛车回长安的途中,
    乌累单于还特别派人进行专程护送,体现了对此次外交交涉的重视。
    抵达长安后,王莽对于能成功引渡回陈良等人感到非常高兴,并计划好好“招待”一下这些罪臣。
    此时,王莽正沉浸在根据儒经创造新刑名的热情中。
    他引用了《周易》中的“离”卦爻辞。
    创造了“焚如、死如、弃如”等新的刑罚名称,其中“焚如”即为火刑。
    根据《周礼》中的说法,“凡杀其亲者焚之”。
    王莽认为陈良的叛国行为与杀亲无异,因此决定对他实施“焚如”之刑。
    在匈奴使者还未离开之际,王莽在城北设立了刑场,
    并邀请匈奴使者以及城内的官吏、居民前来观看。
    在众目睽睽之下,陈良等人被活活烧死。
    尽管这个刑罚有儒经作为依据,但其残酷性仍然让人震惊。
    匈奴使者对此感到极为惊恐,同时也开始怀疑乌累单于的儿子登是否还活着。
    始建国天凤元年,新朝与匈奴终于在表面上达成了一致。
    在此之前,王莽曾委派谏大夫如普到北方前线进行巡察。
    谏大夫如普从战争前线归来,向王莽汇报了战况,并表达了对持续战争的深深忧虑。
    他描述了军队和民众的疲惫不堪,以及饥荒和军粮短缺所带来的困境,甚至提到了人吃人的惨状。
    王莽听着如普的报告,心中也感到沉重。
    回顾这些年来的战争,战况并无明显好转,而人马却已疲惫不堪,民众也生活在困苦之中。
    战争也确实是时候结束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