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博弈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上并不冲突不是么?”
    他轻声道:“我们两个年纪已经越来越大了,臣以及逸少年轻的时候,甚至服用过一段时间的五石散,身体几乎是被掏空,如今能够苟活也不过是因为则之寻来了扁鹊,为我们二人调养身体。”
    “中书门下的位置太过于重要,一旦我们两个掌控这样的权力,我们的身体恐怕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垮掉。”
    “我二人自然是愿意为国朝鞠躬尽瘁的,只是担忧精神不足,将政务处理错漏。”
    王羲之也是感慨了一声后,看着张皖说道:“正是如此。”
    “我二人的想法是,令首的位置不变,但我二人兼任一个编撰的位置,之后精力大多数放在修书之上,至于门下以及中书的事情,便交给副手去做。”
    “门下有两位仆射、中书有两位舍人,难道还不足以处理么?”
    “之后,我二人将处理后的政务再简单的看一遍把把关就是了。”
    交给两位副手?
    张皖下意识的一挑眉,中书门下的两位副手中,一位是他的人,一位是陈氏的人,剩下两位是王谢的人。
    他将中书门下交给王谢,其实是一种缓冲。
    甚至那位陈氏的门生也是一个缓冲,最后终究还是要换成他自己人的。
    如今,王羲之以及谢安还坐在这个位置上――其他世家就不敢对这个位置有什么念头,而具体事务以及权力却是由副手平分,他的人便能占据更大的主动权。
    等到书修完了、也过去几年了,他手中的权力也会越发的巩固,到时候.
    想到这里,张皖脸上的笑容都真诚了许多,他看着王羲之以及谢安不由得感慨:“唉――既然两位爱卿如此坚定,那朕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弃爱卿的身体于不顾。”
    “便依照两位爱卿所说吧。”
    谢安、王羲之对视一眼,心里都松了口气,这一关算是过了。
    次日,大朝会上。
    当众多大臣以为还要为了昨日的事情继续争吵的时候,天子诏书下达了。
    诏书曰:加封中书令谢安为紫金光禄大夫、加封为司徒;加封门下令王羲之为紫金光禄大夫、加封为司空。
    以令丞相陈安、中书令谢安、门下令王羲之兼任《建武大典》主编撰,诏天下政治学大家、儒学大家、墨学大家、法学大家、道学大家等诸多学问大家汇聚京城,共同编撰“建武大典”。
    由此,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
    中书门下令首两个肥肉还是在王谢两族的盘中,而修书这件名流千古的好事也被他们捞到了。
    一时之间,京都的某些风向都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既然投靠皇帝也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权力和好处,那么为什么不给皇帝当狗呢?
    给世家当狗,世家可能还要顾虑皇帝,且不能真正的做主――但给皇帝当狗.那可是跟世家差不多的啊?
    以前是因为中正官的位置全都被世家垄断,而如今大中正官除却陈氏外一共八位,皇帝手中不也有两个?还有陈氏不也是站在皇帝身边?
    皇帝的劣势.好像并不是那么大啊。
    京都风向的改变自然是落入了有心之人的眼睛中,王羲之与谢安一边修书一边悄然的感慨着。
    事实上,在他们两个刚开始决定修书的时候,皇帝以及陈氏就将他们当成了自己人,继而告诉了他们一个秘密。
    一个可以改变当今局势的秘密。
    “印制术”
    可以批量的、迅速的制造大批书籍的印制术!
    这是皇帝砍向世家的第一把刀。
    而第二把刀也很简单,便是他们如今正在做的事情。
    “修书”。
    修书是手段,而不是“刀”,修出来的“书”才是那把刀。
    王羲之、谢安两人在陈安的指导下,将《建武大典》分为两个大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和以往的修书都一样的,将天下的一些经典著作编撰出来。
    而另外一部分则是令人有些迷惑了。
    这一部分也同样又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以“政治学”以及“法学”为核心,编撰出了一部《大虞法典》,这部法典的内容涵盖了许多部分,基本上是大虞律法的翻版,但是却又划分的十分详细、清晰。
    第二部分则是以“政治学”以及“法学”“墨学”“儒学”为首,编撰出了九部书典,其中内容就更加让人琢磨不透了,王羲之和谢安以及编撰这书籍的人甚至觉着,这都不像是一本“书”,反而像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为官”的就业指导。
    至于第三部分,则是以“儒学”“墨学”以及“道学”为首,编撰出的各家经典。
    一开始的时候众人都以为“建武大典”的那部分经典著作以及学问才是最重要的,毕竟皇帝看着像是想要留名的样子。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羲之等人都开始沉默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