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大庆的第一次科举(四)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917章大庆的第一次科举(四)(第1/2页)
    此题已不再是单纯的经义考校,而是一道实务题,甚至隐隐触及兵家权衡之道。
    它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圣贤语录可供依循,拷问的是学子临危决断的心性和担当。
    对张谦而言,这无疑是最难的一类题目。
    他虽然读过几本粗浅的兵书,却谈不上精通。
    他的本钱有限,不可能通晓任何学问。
    毕竟绝佳的兵书在这个年代属于不传之秘,是那些将军、大帅的家学。
    不仅是张谦,在场的绝大多数学子也都没有接触过兵法。
    但这题出得超纲了吗?细想之下,并没有。
    若他日这些学子有幸为官,即便是最底层的一县之尊,那也是百姓们口中的‘百里侯’,掌生杀教化之权。
    若辖境内突发匪患或边衅,难道能指望一个全然不知兵事的县令,去保境安民吗?
    张谦凝神静思,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论语》中,子贡和孔子的一段对话。
    他顿时有了主意,提笔在草稿上写下:
    【昔子贡问政于夫子。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复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依圣人之教,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
    无兵,尚可以德化、以信结;无食,则民心溃散,国基动摇。
    故,当先救粮仓。】
    写到这里,他笔锋一顿,眉头紧紧锁起。
    这个答案虽引经据典,却让他不能发自内心赞同,因为这个答案似乎有些站不住脚。
    张谦本就是田舍郎,是身处底层的人。
    虽然他的家乡没被战火侵袭,但他却能对底层百姓感同身受。
    他尝试将自己代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场景:
    若是生养他的村庄遭袭,粮仓与武库同时起火,他更希望保全什么?
    有粮无兵,敌人铁蹄踏来,粮食不过是拱手相送的肥肉。
    村民手无寸铁,唯有引颈就戮或沦为羔羊。
    有兵无粮,纵然艰难,尚可组织青壮持械抵抗,支撑待援。
    若能掩护老弱突围迁徙,哪怕去逃荒、乞讨,总有一线生机。
    武器,在此刻代表着活下去,反抗下去的最低保障。
    圣人之言关乎治国大道,但具体到实际的存亡关头,朴素的生存智慧往往更为直接。
    想到这里,张谦不再犹豫。
    在之前答案的下方,另起一行,写下了自己的抉择:
    【然,此乃治国之宏论,非应变于仓促之际。
    具体至一城一防,情势迥异。
    粮仓被焚,人犹可食野果、掘草根,或迁徙他处以求生。
    武库若失,则守土无械,御敌无刃,徒有粮食,亦不过资敌寇耳,人等皆为鱼肉。
    届时,民不能保,城不能守,村社顷刻瓦解。
    故,当此两难,必先救武库!
    保武装,方能护黎庶,存反抗之根,以待王师。】
    写完最后一个字,张谦心中虽有忐忑,却并无悔意。
    自己没有盲从圣人之言,而是遵从了内心的判断。
    面对这唯一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张谦不想编织虚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17章大庆的第一次科举(四)(第2/2页)
    既然陛下标榜务实,那他便交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答案。
    随后的几道时务策论,或问刑名,或询水利。
    张谦皆稳住心神,结合自身见闻一一作答,不再似最初那般慌乱。
    当最后一道墨义题的答案誊写完毕,上半场的考试终于结束。
    此时已近午时,烈日当空,考场内暑气渐升。
    按照规制,中间有一段休息时间,待下午暑气消退,再发放下半场考卷。
    张谦轻轻舒了一口气,搁下笔,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麻的手腕,这才有机会环顾四周。
    只见不少考生依旧伏在案上,面色惶急,笔走如飞,试图在最后关头弥补疏漏。
    他不敢多看,生怕引来考官注意,便低头仔细检查起自己的试卷,通篇默读,来确认自己有无笔误。
    铛——
    不多时,一声清越的铜锣声响彻广场,意味着停笔收卷的时刻已到。
    “全体停笔!”
    学官肃立台前,声音威严。
    大部分学子闻声,即便心中不甘,也只得无奈搁笔。
    然而,仍有十数人仿佛充耳不闻,或是太过投入,或是心存侥幸,依旧埋头疾书。
    有人口中甚至喃喃哀求:“大人,再给学生片刻,片刻就好!”
    那学官只是冷冷地扫视过去,并未呵斥,身旁的书吏则迅速记下那些考生的座号。
    随即,学官不再理会他们,朗声宣布:“现在,所有考生,将写有姓名、籍贯等信息的卷首部分,依虚线向后折叠!”
    张谦微微一愣,并没有意识到此举有何用处,但还是照做。
    随后听到学官又道:“考官开始收卷!”
    一声令下,数名考官迅速行动,依次收取已停笔考生的试卷。
    当他们行至那些之前未停笔的考生面前时,竟是视若无睹,直接越了过去。
    一名还在奋笔疾书的考生愕然抬头,见考官收走了他前排的试卷却绕过了自己,急忙喊道:
    “大人!学生的卷子还未收!”
    学官目光直射而来,声音冷然:“锣响之后,未曾即刻停笔者,依《科场条例》,本场考试成绩作废!”
    那些学子瞬间面色惨白,浑身力气仿佛被瞬间抽空,手中毛笔‘啪嗒’一声掉落。
    整个人瘫软在座位上,目光呆滞,如丧考妣。
    考场要遵循严格的纪律,没有丝毫通融,这是李彻给出的硬性条件。
    或许仍有人觉得科举之事不公平,这没错,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事情。
    但李彻要告诉这些学子:
    科举制,已经是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中,最公平的一件事了。
    待到考官们把即使收笔的学子卷子收好,这才收取了那些被淘汰的考生的卷子。
    一大一小两摞卷子送到学官面前,他拿起一根红笔在那一小摞卷子上画了个叉,放在一旁。
    又取出一瓶浆糊,将另一摞卷子的卷首折叠部分糊上。
    随后对众考生道:“本官糊上了你们的名字,在阅卷结束之前,无人能查看你们的身份。”
    “诸生皆可放心,朝廷举才公平,绝无舞弊!”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