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五”,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天数;“地数五”,就是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地数。亦即十以内的五个奇数和五个偶数。
五位相得,是一与二相得,三与四相得,五与六相得,七与八相得,九与十相得。
各有合,是五个天数合在一起等于二十五,五个地数合在一起等于三十。二十五与三十相加,等于五十五,这就是“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周易》的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正是由五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合成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的。
“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六七八九这四个数,由六七八九的变化产生爻,由爻组成卦,所谓“成变化而行鬼神”即指此而言。
从这一点就已经确定天道最大了。
至于什么大道五十,大道之数压根没这说法。
那叫大衍之数。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这段话是与上面“天一、地二、天三、地四……”那段紧挨着的,主要讲筮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重点要说的是“大衍之数”。
传本《系辞传》在讲筮法这一部分有错简和漏字。关于错简,宋人程颐、朱熹和项安世等已经觉察并作了更正。
关于漏字问题,长期以来不见有人论及。这大概是古代学者对先贤过于尊崇,不敢有疑所致。
因此,自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姚信、董遇,以至朱熹等主流易学大家,都把“大衍之数五十”作了非常错误的解释。
其实“大衍之数五十”,应为“大衍之数五十有五”,传本中漏掉了“有五”二字。
非常明显,上文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至“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一大段文字,均在说明五十五是怎么来的。
而下文突然不提“五十有五”,直言“五十”,这个“五十”从何说起?显然是没有依据的,也不符合上下文逻辑。
其实东汉郑玄就已经对大衍之数漏字问题作了批注修正。
《周易乾凿度》是西汉末纬书《易纬》中的一篇,又称《易纬乾凿度》,简称《乾凿度》。
以及《乾坤凿度》又称《易纬乾坤凿度》或《周易乾坤凿度》亦有记载。
郑玄对此批注时就已经对大衍之数漏字问题作了修正,这也是更为合理的。
但是无论怎么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天道最大,这个是绝对没错的。
从道理以及文化传承演变上来说,我找不到比天道更大的词。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说只能篡改大道定义的原因,因为除非再创造新的字和词并且赋予超越天道和宇宙的定义,否则就只能篡改某些语境下的存在的定义了。
而从原则上来说,很多玄幻、或神话、洪荒等小说里面,天道才是更符合某些大道的概念。
希望大家以后不要误会“天道”和“天子”这两个词了,现代网文给换个定义可以,但是必须符合道理,纯粹的口嗨就没意思了,为了大而大,反而是毁了文化的本意。
起码在脱离了具体小说、具体的情景、语境、以及存在的特别定义后,某些词语还是要回归他的本意,大套小还能解释,小套大可就倒反天罡了,令人无语,惹人发笑。
古时候因为文化的垄断和知识分子的稀少,以及话语权的掌控等原因,所有字词使用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关于名号称呼,是重中之重,都不是随便用的。
即便是现代,所有官方发文的正式用词也都是严谨小心的。
唯名与器不可假手,就是这个道理。
文字千年乃至数千年演变至今,蕴含之文化实在源远流长,其中含义随着社会变更而变化自是应当,但是也要符合文字之意义与之渊源,否则本身也是对文化的遗忘,枉顾真意乱编总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