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情!
    在一个成熟的官僚体系认知中,皇帝的职责在于定方向、立规矩、明赏罚。
    如果事事都需要皇帝亲力亲为,拿出完美无缺的完整方案,那还要他们这些尚书、丞、郎等各级官吏做什么?朝廷设立各部曹衙门,赋予其职权,就是让他们来将宏观的战略转化为可行的具体政策,并负责落实执行的。
    刘辩的态度也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他作为最高决策者,只负责提出目标与规划蓝图,指明国家需要达到的彼岸。
    至于如何造船、如何架桥、如何航行,那就是执行层面官员的责任和能力的体现了。
    “执行的不好,那就可以直接换人。”这是贾诩在整个尚书台改制的过程中最直接的一句话,并且坚定不移的推行这句话。
    它将政策的成败与官员的个人前程直接挂钩,皇帝提供了方向和支持,你若没有能力将之实现,或者阳奉阴违、敷衍塞责,那么自然有能者居之。
    “官吏连上级交代下来的任务都不能完成,那朝廷还留着这种尸位素餐的官员做什么?”这不仅是刘辩的个人风格,更是一种高效官僚体系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种强调责任与能力的导向,迫使官员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而非仅仅充当机械执行命令的木偶。制度的设计从底层逻辑上倒逼着各级官吏必须运用智慧,克服艰难险阻,去实现由上级乃至皇帝亲自交付的战略目
    标。
    贾诩在主持尚书台改制与整顿的过程中,将这一理念贯彻得相当彻底。
    他不仅成功地优化了流程、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他将一些根本性的观念诸如“以能居位”、“以绩论赏”、“非世胄蹑高位”深深地植入了尚书台每一位官员的心中。
    以往那种仅凭家世背景就能安享禄位、混迹度日的风气,在如今的尚书台已无立足之地。那些无法认同、或者无法适应这种新观念的人,都已被贾诩以各种或明或暗,但绝对符合规则的方式,清理出了这个帝国行政中枢。如
    今留下来的,自然都是至少在表面上认同并能践行这套新规则的人。
    正事商议已毕,殿内严肃的气氛稍稍缓和,刘辩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仿佛不经意间提起了一个轻松的话题,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贾卿啊,我近来似乎听闻,冀州那边......跟尚书台,闹了点小别扭?”
    他语气轻松,如同在聊家常里短,但君臣二人都心知肚明,这绝非闲谈。
    刘辩身为皇帝,自然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冀州贺表被拦,以及后续可能的风声,他不可能完全不知情。但他此刻选择以这种听说的、非正式的方式提起,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他知道,但并非通过官方正式渠道知道,因此他可
    以暂时不将其作为一件需要立刻裁决的正式政务来处理。
    如果他明确承认自己已知晓贺表被拦的详情,那么作为皇帝,他就必须对此事做出明确的表态,这反而会让他陷入被动。而现在他完全可以装作不知详情,乐得在一旁好好看看贾诩如何应对冀州方面的反弹,这无异于是一场
    难得的高水平乐子。
    面对皇帝带着调侃意味的询问,贾诩面色如古井无波,没有丝毫被戳破的尴尬或急于辩解的神色,他同样用一种平淡的口吻回答道:
    “回陛下,冀州州府近日确实上报了一份文书,内容是关于秋税征收过程中各级官吏的劳绩,并依制提请朝廷考功评赏。此乃常例,臣目前正在审阅,尚在考量其内容是否详实、请功是否得当,想着要不要按例驳回,要求其
    补充材料或核实细节。”
    他绝口不提贺表二字,完全将此事定性为一件普通的,需要按流程审核的请功奏疏。并且他将自己可能的驳回行为,解释为基于政务处理常规的,对事不对人的审慎考量(补充材料、核实细节),而非针对冀州的政治举动。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