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五章 赵匡胤都疑惑了:不是……我大宋居然存在了三百年?!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庆历新政是什么内容”</P>
    赵匡胤显得有些激动的,望着韩成出声询问。</P>
    他之前,听了太多关于自己大宋的窝囊事儿。</P>
    这个时候,终于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自然心情会变得不一样。</P>
    韩成没有卖什么关子,当下就给赵匡胤道:</P>
    “庆历新政总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P>
    第一就是澄清吏,第二是治富国强兵,第三是厉行法治。”</P>
    听到韩成说出这话,赵匡胤心里顿时变得好处不少。</P>
    觉得这些人,确实抓到重点了。</P>
    制定的还挺不错。</P>
    但是,在感到不错的同时,又隐隐约约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P>
    但具体是什么不对劲,一时之间倒还没有想出来。</P>
    “其中,这澄清吏治总共包含五条。</P>
    一为明黜陟。</P>
    仁宗时,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P>
    只讲资历年限,不讲政绩。</P>
    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P>
    范仲淹对此提出新的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政绩卓着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P>
    并规定京朝官及郡县官吏,有人保举在三年任期届满即与磨勘升迁。</P>
    否则便要等到满五年之后,方行磨勘。</P>
    二就是抑侥幸。</P>
    宋初以来,恩荫制度造成官僚滥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P>
    有任学士以上官职的,在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P>
    范仲淹对此提出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P>
    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P>
    第三就是精贡举。</P>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P>
    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P>
    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P>
    第四是择长官。</P>
    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P>
    范仲淹觉得,官员的升迁要严格依照政绩。</P>
    建议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P>
    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P>
    第五是均公田。</P>
    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P>
    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P>
    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P>
    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P>
    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P>
    范仲淹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P>
    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P>
    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P>
    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P>
    富国强兵这方面,则主要分为三个大方向。</P>
    一是厚农桑。</P>
    范仲淹建议朝廷颁布诏令,加强农桑立法。</P>
    命令全国各路转运使,及其所管辖的乡县真正重农桑,奖农桑</P>
    使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P>
    二是减徭役。</P>
    宋代的赋税与力役,基本上沿袭了唐末及五代的制度。</P>
    宋初虽作了一些调整,但赋税残酷、力役烦苛,赋税、徭役迫使贫苦农民纷纷破产。</P>
    也激起农民起义反抗。</P>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