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员虎将啊。又擅长箭术,你姓萧,哈哈,一定是当年天下第一神箭手萧嗣业的后人。”
林黛旎问道:“萧狂,龙武军和雄武军都是精锐军团,你不是想杀敌报国吗,机会来了呀?”
萧狂的脸露出欣喜的表情,道:“当然愿意。”两位指挥使都用求贤若渴的眼光看着萧狂,希望他到自己军中效力。二十一岁的七段中,这是旷世奇才啊,前途不可限量,更关键的是收了萧狂可以和宗师林黛旎有了更牢固可靠的关系。在华国历次大动荡中,宗师都力挽狂澜,那真是神一样的存在。
韩忠道:“大侄子,你到我这儿来,你老伯父拼了老命给你争取一个万总的官职。”说完,还挑衅地瞪了吴建军一眼。韩忠是正一品武官,凭着他和景荣帝深厚的交情,还真有可能让萧狂刚从军就能当上万总。
华朝有八个精锐军团,武将编制分为正三品指挥使(管3个副指挥使共十万人,包含指挥使直管一万亲卫军)。从三品或正四品副指挥(管三个万总共三万人)。从四品或正五品万总(管五个千总共一万人)。从五品或正六品千总(管五个百总共两千人)。从六品或正七品百总(管五个总旗长共四百人)。从七品或正八品总旗长(管四个小旗长八十人)。从八品或正九品小旗长(管二十人)。
华朝精锐军团对武官的武道要求颇高,没有达到相应段位不能升职。指挥使至少武道七段,副指挥使至少六段,万总至少五段,千总至少四段,百总至少三段,总旗长至少二段,小旗长要达到一段,段位越高升职越快。
吴建军看了看左右,指指北方,小声道:“老国公,你争不过我的,萧狂,我给不了你万总的军职,但是我们要去那边了……”
萧狂不好意思地道:“国公爷,我要去雄武军。”吴建军开心地喝完了杯中酒。
韩忠大叫道:“圣女,你不能这样的啊,我老韩可不能吃亏。”
林黛旎笑道:“我儿李易也有志于从军,国公愿不愿意收呢?我儿的武功是武道六段。”
韩忠的脸都绿了,心想,你儿子是翰林啊,哪有翰林从军的,除非是来当监军。
晚饭后,书房里,韩忠、吴建军、李庆、唐梅、涂玲、林黛旎、李易围坐聊天。
李易问道:“两位伯父,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我军碰到女真兵总是败多胜少?”
韩忠大大咧咧道:“一是崇文抑武的策略;二是我们的骑兵少;三是我们的兵员素质也差。”
吴建军沉吟道:“内耗严重,名将也少,装备也落后。”
李易道:“两位伯父的意见,我归纳总结一下,华军打不过女真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一是军队战斗力。女真兵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机动性和战斗力。相比之下,华军的战斗力较弱,缺少能与女真兵匹敌的骑兵部队。
二是军事战术。女真兵采用了灵活的战术,善于运用骑兵的优势,经常采取突袭和包围的战术,令华军难以招架。而华军则过于依赖传统的阵地战和防御战,缺乏应对新战术的灵活性。
三是军队士气。女真兵士气高昂,斗志旺盛,这与他们游牧民族文化有关,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而华军则普遍士气低落,缺少为保卫国家而奋战的意志。
四是军事装备。女真兵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如强弓硬弩、铁浮屠等。而华军的武器装备则相对落后,无法抵挡女真兵的强大火力。
五是文武不和。华国将领之间缺乏协同作战的能力。
华军打不过女真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军队战斗力、军事战术、军队士气、军事装备和政治策略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华军在战争中失利。”
韩忠道:“探花郎总结得不错,大概就是这几方面的因素。”
吴建军问道:“探花郎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李易道:“我的想法很粗浅,要想打败女真军,一是要有名将,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要熟悉兵法,善于运用各种战术,能够根据战场形势随机应变。在作战中善于运用各种战术,比如声东击西、围城打援等。要注重士兵的训练,提高华军的战斗力。
二是军纪严明:从严治军,强调纪律,具有良好的军纪,战斗力才能得到保证。
三是士气高昂,要有收复失地、保家卫国的决心,才会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四是民众的支持,百姓提供物资和情报,可以为华军的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改良武器:我觉得对付骑兵可否用陌刀或斩马刀、长柄斧和大锤等等,以前唐军的陌刀不是杀得草原蛮族人人胆战心惊吗”
吴建军心想:这孩子真不愧是读书人,纸上谈兵,想法很好,可是实施起来很难。
李易也看出两位高层将领并不认可自己的话,心中越来越想早点把火药搞出来,那可是能改变战争进程的大杀器啊。李易见两位伯父并不太在意自己的话,心中也明白,自己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战经验,这些想法在真正的战场上可能并不适用。然而,他并不气馁,因为他知道,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韩忠拍了拍李易的肩膀,笑道:“探花郎,你的想法很新颖,但战争不是儿戏,需要实战经验来支撑。不过,你的这份热情我很欣赏,也许将来你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
吴建军也点头赞同道:“是啊,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不过,要想真正改变华军的现状,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提高士兵的待遇,改善军队的装备,加强军队的训练等等。”
李易心中一动,他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他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华军的改革做出贡献。于是,他郑重地说道:“两位伯父,我愿意尽我所能,为华军的改革出一份力。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个书生,但我会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能够为国家效力的将领。”
韩忠和吴建军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对这个少年人的欣赏和期待。李易虽然年轻,但有着不凡的才华和志向,将来必定能够成为华国的一股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