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县试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时光如流水,匆匆又是一年。大华国景荣三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县试开考。这一天,李易早早地就起床,穿上衣裳,朝窗外看去,灰瓦白墙还笼罩在浓浓夜色之中。正好有更夫经过,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咚——咚!咚!咚!咚!”,嘴里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李易走到走到前院,见李庆,林黛旎、萧诗雯都微笑地看着他。
    萧诗雯做了个胜利的手势,大喊:“易哥哥,加油!”
    李易拱手致谢。
    李庆狐疑道:“加油是什么意思?我儿每逢大事有静气,看你一副睡得很好的样子,一定是胸有成竹。”
    李易心道,我能说我上辈子大考小考,早经历了无数次吗?考过的卷子,垒起来比你人还高。
    四人来到饭厅,围在一桌吃饭。桌上有馒头,小米粥,咸菜,腊肉,水煮蛋。
    这时候巷口那响起铃铛声,原来田叔驾着马车到了。李易道:“田叔来接我了,我走吧!”
    林黛旎道:“吃食的篮子,你带着。”
    李易举着灯笼出来,烛光一步一步驱散了黑暗,待走到马车前,回头看向家门口,但见父亲母亲萧诗雯手提着灯笼立在那,向自己挥手。这一刻,李易觉得自己豪气冲天,这人生的第一次考试,一定交上满意的答卷。
    田叔一抖缰绳,车轮转起,奔向考场。车子很平稳,走了不到半个时辰,转过了巷口,贡院门前五百米戒严了,马车绕了个圈,又从小巷插到贡院旁边的小巷子里,走一百米就能到。
    李易挑开车帘子下车,但见大街上已是车马如流,每辆马车前都挑着一盏灯笼,星星点点,橘红色的灯火在大街上汇成一条线,恍如长龙蜿蜒而行。
    这时天色将明未明,马车来到到贡院考棚附近,李易放眼望去,考棚前一片熙熙攘攘,大概有一千多人,既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有七八岁脸上稚气未脱的孩童,如李易这般十岁以上的少年,倒是大部分。
    一旁衙役过来呼喝道:“不要乱跑,你们去那边一排站好了。”
    当下一千多人的考生,被衙役分作五十人一排的站好。前面搜包搜身,检查有无夹带之类的。检查过的考生,陆续走过考棚的正门,考棚的正门又称作龙门。有鱼跃龙门之意。
    不久轮到李易入场,搜身后,放进去。一千余考生,县试录取名额不过五十人,就算入围也是艰难,李易想中榜首又谈何容易。
    县试考棚正面为公堂,公堂前是数排考房,东西相向,中间是甬道,茅房在另一端。
    公堂上设公座,新建县程海县令,县学教谕都端坐在上面。有顶遮盖的考房不够一千多考生考试,所以堂外甬道东西两侧还摆上考案,作为露天考点。现在正值3月中,春寒料峭,坐在这考试那可就凄惨了。
    李易等考生先被带到公堂前等候,一旁有小吏唱名,依次向程知县一揖致敬,一旁禀生认保。
    待到了李易时,一旁小吏唱名道:“太平乡李易,禀生王洪奎作保!”
    李易低头作揖,但听一个声音:“学生王洪奎保!”
    李易心想:哦,王洪奎,父亲的好友,早就知道父亲会不声不响地就把这些事情安排好。
    县令程海看见李易,捻须微笑,心中赞到:好一个俊美的少年啊,经天兄有如此麒麟儿,当真是眷顾啊,可惜本官无嫡女,如之奈何。
    李易无法看清禀生中哪一个是王洪奎,作揖后领到试卷纸,一名小吏带去应试,小吏在一旁低声道:“李公子,县令大人让小人带公子去考房,在天字号。”
    李易本想自己找考房的,但小吏殷勤地领着他领到座位前,他也就不推脱了。天字号房间不怕刮风下雨,考房空间狭窄,左右都是厚厚的板壁。李易走进考房,将考篮里的东西一一拿出,笔墨砚都摆在几案上。等了一会考生终于进场完毕,考棚大门关闭,公堂上击云板声大作,考场肃静。
    入座后,就有衙役提着牌灯巡行,防止考生有移席、换卷、丢纸、说话、争吵等情况。
    李易将试卷一翻,但见六张素纸作为稿纸,三张呈文纸作誉写的正卷。
    程知县简短说了一番劝免的话,无非是考场纪律,尔等小心之类的话,然后考试就开始了,书吏们举着考题贴板,在甬道上来回走动。过了大约半个时辰,十二个县衙胥吏举着十二块题牌进入十二个考棚,李易眼力自修行《飞卫射经》后,已经达到了视虱如轮的境界,双目贯注真气,可以把虱子看成像车轮那样大。默念:“一个题是‘君夫人阳货欲’,另一个题是‘王速出令反’,还有一题是梅。”
    那胥吏大声道:“题目就在题牌上,看清楚了,眼睛不好使的竖起耳朵听好了,一个题是‘君夫人阳货欲’,另一个题是‘王速出令反’。还有一题是以梅花为题写一首诗词。”一边说着,一边举着牌子绕棚一周,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