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8章 有点担忧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十年光阴如终南山的云雾,来去无痕,却在人间留下深深的印记。春分又至,细雨依旧斜织,忆灯堂前的桑树已高过屋檐,新叶嫩绿,随风轻颤。那幅《众生相》残卷被供在堂中最高处,香火不绝,而万人墙下的油灯,每日清晨仍有孩童前来添油续焰。
    裴昭然拄着旧竹杖,缓步走过石阶。他的背已微驼,白发如雪,唯有双目依旧清明。他不再穿守灯使的玄袍,只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衫,腰间挂着一枚焦黑的丝戒??那是他唯一留下的信物。每逢初一十五,他都会亲自为《众生相》换一次香,点三支松枝,低声念一句:“今日长安无雪,你该安心了。”
    书院里的孩子们早已不知李昭宁是谁,只知她是“记我书院”的奠基人,是第一个敢对祖宗说“不”的女人。她的名字被写进《真名课》第三章,配图是一枚血染的丝戒和一行小字:“她用记忆换回真实,从此天下再无人须谎称血脉。”
    可真正记得她的人,只剩下了几个。
    柳芸年近六旬,仍执掌真名司南方分署。她将李昭宁留下的第三封信压在案头玻璃下,每日批阅谱牒时都要看一眼。那日她收到一封匿名呈报:晋阳地宫废墟出土一具孩童骸骨,手握半片衣角,上书“我在”二字。经守灯使辨认,正是当年被救出的“圣瞳子”。他在地宫崩塌后活了下来,却被秘密送往北方道观囚禁,直至十七岁病逝,临终前写下一本《梦录》,其中反复出现一个女子的身影,抱着他说:“你是你自己,不是谁的神。”
    柳芸读完泪流满面,连夜修书呈递朝廷,请求追封李昭宁为“真名先觉”,并开放归真阵遗址供百姓凭吊。皇帝允准,唯批注一句:“朕亦曾改姓避祸,今读此录,汗颜不已。”
    消息传到终南,裴昭然没有回应。他只是那一夜独自登上万人墙顶,在风雨中坐了一整晚。天明时,人们发现墙上多了一行新刻的字,笔力苍劲,似以心钥划成:
    >“她说不必记得她,可我做不到。”
    这一年冬至,大雪封山。忆灯堂迎来一位特殊访客??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背着一架小型织机,自称姓陈,名念真,是记我书院第一届毕业生。他带来一幅亲手织就的锦帛,图案竟是十年前李昭宁踏入地宫那一刻的情景:她站在阵心中央,左手高举,指尖滴血成符,身后星光倾泻,脚下裂土生莲。
    “老师说,您若见此图,便知我们没忘。”陈念真恭敬跪拜,“我娘原是晋阳难民,当年因拒绝认伪祖,险些被刻上‘忘川名录’。是李前辈率守灯使连夜赶到,救下三百余人。我出生那天,她正读《愿织图录》,所以给我取名‘念真’。”
    裴昭然久久凝视那幅织锦,忽然伸手抚过经纬之间一处细微破绽??那里本应是李昭宁的脸,却被织线刻意模糊,只留下一抹红晕,像极了当年那只“阮”字灯笼的火光。
    “你故意不画她的脸?”他问。
    “是。”陈念真点头,“老师说,真正的李昭宁不该被定格在某一面容里。她是每一个说出真话的人,是每一盏不肯熄灭的灯。所以我们书院有个规矩:每年冬至,学生必须亲手织一段‘无面之像’,献于万人墙下。”
    裴昭然闭目良久,终是轻叹一声:“她若活着,定会喜欢你们这样的孩子。”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年轻守灯使疾步入内,脸色苍白:“裴老,西域急报!敦煌鸣沙山深处,有牧民发现一座移动沙庙,每到子时便会浮现碑文,写着‘归来’二字。更诡异的是,凡靠近者,脑中皆响起童声低语??‘我没有消失’。”
    裴昭然猛地睁眼。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沙漠边缘,月光洒在一片荒丘之上。风沙翻涌间,一座低矮石碑缓缓升起,正是当年流星坠落后形成的那一座。碑前站着一个身影,素衣长发,手持心钥,面容模糊不清,唯有眼中星光流转。
    她低头看着碑上“归来”二字,轻轻抬手,指尖划过石面。刹那间,整座碑体开始发光,文字逐层剥落,重新组合成新的句子:
    >“归来者非我,而是你们心中的光。”
    >“若灯火不灭,则我不死。”
    >“请继续讲述我的故事,但别忘了,它属于你们每一个人。”
    声音散去,身影化作流萤,融入夜空,直指北斗第七星。
    数日后,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异象。江南某村祠堂内,族老正主持认祖大典,忽见墙上悬挂的《众生相》残片无风自动,浮现出从未有过的新面孔??一个盲眼少年,怀抱婴儿,嘴角含笑。与此同时,北方边陲一座废弃驿站中,老兵们围炉夜话,冷不防房梁落下一张泛黄纸页,竟是当年被焚毁的《无名者名录》抄本残页,墨迹如新,末尾多出一行小字:
    >“我叫阿阮,我死了,但我还在。”
    最令人震惊的是,在长安国子监藏书阁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