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轻声不高不低,不紧不慢,“我接下来说的事情,可能有的村民能接受,有的接受不了,但请大家听我说完,再问出心中疑惑。”
人群鸦雀无声,众人面面相觑,不懂孟晚话中的意思。
孟晚对眼下安静的环境却还算满意,“首先,原本租给你们的地被童家租给了我,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了,但众位别急着着急。我想问大家,我们种地是为了做什么?”
村民们不假思索的说:“当然是种粮食,填饱肚子了。”
“就是,不种地一家老小吃什么?”
孟晚不假思索的反问道:“那你们一家老小的肚子填饱了吗?”
都说北地气候干旱,土地贫瘠,一年只能收获一茬。可当初三泉村的村民也比如今的红山村人过得富足些,起码寻常人家逢年过节还能买上两斤肉来。
可红山村,每家每户平均下来每口人才一亩的地,这地上的收成还要上缴给地主一半以抵地租,再加上朝廷的赋税,别说吃肉、吃饱,每年饿死的都有。
所以孟晚问完,大家都说不出话来了。
孟晚一抚掌,清脆的声音自他掌心传出,吸引了众人注意力。“现在这片地我要租来种些东西,需要聘请大家。从今年四月开始,到秋季十月底,共七个月的时间。家家户户男丁十六以上,五十岁以下,每日工钱五十文。女娘哥儿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每日工钱三十五文。每家最多一男丁一哥儿或女娘,所有工钱按月结算,第一次发放工钱的日子便是五月初一。”
有人难以置信的喊出声来,“多少!一天五十文,能发七个月?”
村民们做好心里最坏的打算,便是这位夫郎春季发工钱要他们播种,而后秋季收获再发几日的工钱。谁料孟晚不光给他们连发七个月的工钱,一天竟有五十文,和去外地做苦力也差不多了,且去扛大包也不是天天都有活计做的。
有人光顾着激动吃惊,有人忙不迭的问身边脑瓜子转得快的,“一天五十文,七个月是多少银钱?”
还有人不可思议的扯过身边的邻里,“孟夫郎刚才讲咩?女娘和哥儿也给算工钱?”
众人这才回过神来,想张嘴问,又不好意思,紧张又激动,唯恐是自己听错了。
孟晚于是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地里的活有些是粗活,有些是细致活计,女娘和哥儿反而干着比汉子仔细,但因为体力问题,所以比汉子少给了十五文,大家要是有什么异议现在也可以提出来。”
在场的哥儿女娘们使劲的摇着脑袋,“没有,孟夫郎说的在理。”他们像是得了天大的好处,如今俨然是孟晚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要是再有异议,简直是不识抬举了。
不知是哪个大傻子,为了讨好孟晚,还扬声喊了句,“这群婆娘和赔钱的哥儿便是挣个五文八文就是抬举了,怎么能跟汉子比呢!”
虽然这是村里男人的真实想法,可没谁嫌自己挣钱多,当众傻了吧唧的喊出来,闻言都四下找寻,对着一个方向怒目相向。
孟晚侧身询问身后的秦艽,“秦世子,你可听清是哪个村民说的,劳烦帮我把人揪出来。”
习武之人就是耳聪目明,迅速就把人找了出来,将其拽出人群带到孟晚面前。
那人刚才还说着混账话,真被揪到孟晚和宋亭舟这儿便又老老实实,一脸局促的低头不敢乱看。
但这种人,别看再老实,能说出这种话来可见在家是耍着横的。
孟晚视线扫了一眼其他村民,男人们目前可能都是这种想法,只是因为他们是受利者,所有不会像这个傻佬一样出声质疑。
但也不奇怪,男尊女卑惯了,等女子和小哥儿们渐渐有了自身价值,这些男人不习惯也得习惯,没出息的就只能在家种地管孩子。
孟晚轻哼一声,“村长,这位大哥家中可有女娘和哥儿?”
不等村长回答,便有其他村民抢着说:“孟夫郎,他阿爹就是哥儿,自己娶得也是哥儿,家里还有个十三岁的女儿。他家哥儿能不能干我们不知道,但我家草哥儿可是又能下地除草,家里又把持的一把好手,地里草拔得比我家床铺都干净。”
“就是啊孟夫郎,我家翠娘十一岁就跟我下地了,也是个能干的。”
“各位放心,我说出口的就不会改变,但这位大哥既然主动要求八文钱的工钱,我也不好不成人之美,就请村长帮我记一下,他家的哥儿女娘若是上工,工钱就按八文来,我也不欺负人,他家干得少,每日便只用上半天的工就好。”
若是其他人家哥儿女娘都是八文也就算了,只他家如此,不是让全村人看笑话吗?那男的再傻这会儿也反应过来自己的话不光没讨好这位夫郎,反而将人得罪了。
还想再说什么补救,但村长一把将他拉扯开,“快滚回家去,没点眼色的东西,当着人孟夫郎的面说什么小哥儿无用的话,得罪了贵人有你好果子吃!”
孟晚从凳子上起来,“既然大家没什么想问的那就先散了吧,明晚空了再到村长家登记下上工的人家,这几日大家还是先忙着将荒地开了再说。”
接下来红山村热热闹闹的开荒地、垒梯田,陶家兄弟将瓦片砖石从镇上买回来,卖这些东西的瓦工也带上两个儿子,赶着自家牛车过来帮忙瓦房顶。
这户人家也姓童,小男孩叫童顺,今年八岁,比起村长和童家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童顺奶奶年岁大了,耳朵也聋,家里反而是八岁的小孩照顾着奶奶。
房子翻修比单盖要省事,毕竟整体的大框是好的,只需再规整添补一番,上头再把瓦片铺好就成了。
正房有三间卧房能住人,厢房有两间,孟晚不爱和生人同住一间屋檐下,便和宋亭舟碧云搬进了厢房,秦艽住到正房里的一间。
眼见着梯田建设的还算顺利,孟晚这边也该行动起来。
他端坐在桌旁在纸上写写画画,碧云坐在他对面也难得拿起笔杆书写名单,他是官宦人家出身,字自然是会写的。
“红山村共有二百七十户人家,其中有一百九十户家中无地,要上工的共有三百一十人。其中男子一百四十人,女娘九十七人,小哥儿七十三人。”
孟晚飞速算道:“那男子七个月的工钱是一千四百七十两,小哥儿和女娘加一起是一千二百四十九两零五百文,共两千七百一十九两零五百文。”
碧云在一旁倒吸了口凉气,“夫郎,是不是太多了点。”
“唉。”孟晚轻叹,“投入是不少,可赚的会更多,种地是个力气活,太少了也不像样子。”村民们可能一日三十文就很知足了,可按劳动占比来说五十文真的算不上多,毕竟还有许多的山头,都要这些人忙活,只看年底时的收入吧,若是可观便再发些赏银。
碧云没忍住问了句,“夫郎,你租这么多的地,到底要栽种些什么啊?”
孟晚将毛笔撂下,轻笑一声,“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