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哥廷根数学马拉松(5k)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97章哥廷根数学马拉松(5k)
    随着时间进入到第三天,第三天的结束。
    现场的数学家们都已经形成习惯林燃的作风,大量板书,属于是现场写论文了,少量讲解,有突破的时候说两句。
    所以他们的分工很明确,博士们负责白天盯着,顺便把林燃确定的内容给抄下来,他们白天就睡觉,跑到哥廷根的宿舍去睡觉。
    晚上大家集体出动,慢悠悠在宿舍吃个晚饭,吃完再到大礼堂来,看学生们白天抄的结果,再指挥自己的学生去泡个咖啡来。
    总之博士们就是拿来使唤的。
    至于如果你没有博士来怎麽办,可以指挥其他数学家的博士。
    无非就是多复印两份手稿,多泡两杯咖啡。
    哥廷根大学城最不缺的就是学生了。
    在这里,两条腿的牛马那可比四条腿的真牛马好找多了。
    晚上大家就通宵讨论,判断林燃的论文正确与否。
    大家都已经讨论好了:
    「伦道夫能现场写论文,我们自然能现场审。」
    「没错,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我们都能把这次学术报告里,伦道夫正确的部分摘出来,整合成一篇论文,发给学术期刊,让他们不用审,直接作为特刊发表。」
    「是的,相当于我们在座的数学家们都是编辑了,现写现审了。」
    「伦道夫要给哥廷根增光添彩,同样的,我们也算是为哥廷根学派的复苏尽一份力,让这个故事更加传奇一些。
    建议论文发表的签名里全部是当代一流的数学家们,大家集体跑完这场属于数学家的马拉松。」
    论文作者是伦道夫·林,审稿人的联合署名落款是西格尔丶皮埃尔丶多伊林丶安德烈丶阿蒂亚丶哈维等人,任何一家数学期刊在收到之后得被吓尿。
    「是啊,这真是数学界前所未有的盛事,能够亲眼见证这一切真的太值了。
    前无古人,估计后面也没有来者了。」
    随着进入到第三天,林燃在第一天提出的思路,所需要的工具逐渐完备之后,大家都意识到见证奇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说是白天睡觉,实际上白天也睡不了多久就跑到大会堂来。
    晚上林燃休息的时间里,大家更是亢奋。
    因为时间有限,就只有六天时间,如果有什麽问题,需要第一时间告诉林燃,林燃才好调整自己的思路。
    所以他们才会说,这对林燃来说是马拉松,对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呢。
    「是啊,要想找到和孪生素数猜想差不多级别的问题,还只有六天时间,还要有足够多数学家愿意来见证,你还要真的能够解决,这太难了。」
    数学家们的状态和林燃一样亢奋。
    多伊林提议道:「现在有针对中学生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弄一个针对大学生和博士的奥林匹克竞赛?
    就用哥廷根数学马拉松的模式。
    同样的题目,大家用六天时间解决它。
    解决出来的共同获得奖牌。」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也就是IMO,1959年,第1届IMO于罗马尼亚举行,参赛国包括7个东欧国家。自此以来,除了1980年之外,IMO从未中断。
    皮埃尔听说后,点头道:「好主意,不过这里面最大的难题就是找到合适的问题喂给学生。」
    没错,在场大佬们认为举办这样竞赛最大的难题不是找人来参赛,更不是场地丶经费之类的,这些靠哥廷根就能解决。
    最难的是问题。
    能够让大学生和博士生有可能在6天内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简单没有意义,大家都能拿奖牌。
    太难也没意义,都做不出来。
    需要足够合适。
    这非常难,非常考验出题者的功力。
    西格尔笑道:「这不正是它的意义所在吗?
    你们想,数学重传承最大的原因不就是有传承的数学家,能够从前辈那获得足够合适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他们成长吗?
    但对于大量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这个条件,他们只能靠公开的论文来找一些问题来做,因为他们的导师手里未必有足够多的积累。
    而我们如果有哥廷根数学马拉松这样的方式,相当于由成熟的数学家,为年轻学生们提供一个合适的问题让他们去思考。
    每一年的题目,都会是新人数学家最好的练手之作。
    这比比赛胜负本身更有意义不是吗?」
    来自普林斯顿的安德烈·威尔,来自剑桥的哈罗德·达文波特,来自巴黎高师的让·皮埃尔等等,一众数学大师都觉得这个主意很好。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麽牛的比赛为什麽要在哥廷根办?
    普林斯顿丶剑桥丶巴黎高师,在当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