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什么技术复刻爱好者怪癖!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哪一方面,都是进步了。
    但这种进步对于技术复刻来说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林教授要做到两个月复刻F-1,那得对F-1每一个缺陷容忍度都掌握了,这是人能做到的吗?”
    所谓缺陷容忍度是指,工程和理论是不一样的,在实际的工程中,不是每个部件都需要完美无缺。
    工程师们会通过经验和测试,确定哪些缺陷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不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安全性或可靠性。
    甚至这些缺陷,本身就是发动机能够正常运转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个缺陷有可能反而会运转不起来,甚至是爆炸。
    这就跟代码屎山归代码屎山,可你要是修复你以为很简单的bug,结果就是整个屎山爆炸,程序彻底运转不起来。
    F-1发动机的工程师在制造和测试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缺陷对性能无影响,逐渐形成判断。
    后续F-1发动机进行大量地面测试,通过这些测试,工程师确认哪些缺陷不会导致失败。
    而且1960年代的制造更多依赖手工,工程师在现场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决定某个焊缝是否需要重做。
    然而,这种知识往往是只停留在脑海里的知识,未完全记录在书面文件中的经验。
    比如,工程师可能在头脑中记住这个部位的气泡如果小于1毫米就没事,但这种细节可能未写入蓝图或技术文档。
    甚至有可能这个部位没有气泡反而会有问题。
    换句话说,这有可能是复制一幅名画,画家知道某些笔触是故意留下的瑕疵,增加画的艺术感,但这些细节没写在说明书上。
    现代画师有画的草图,但不知道哪些瑕疵是画家有意为之,结果画出来的可能看起来相似,实际上少了原作的灵魂。
    张小强自然清楚贾勇说的是什么,他苦笑道:“是的,我也很难理解。
    作为和教授长期一起呆着,我这段时间甚至像是他的助手,我以周为单位去复盘我们这周的进度,做了什么,有哪些成果,每次细想我都会觉得很恐怖。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逆向破解,是在知道技术路线的基础上,然后一点一点的去磨。
    类似我用这个材料试试看,在这里先造一个原型机出来然后去做地面测试,如果地面测试的效果不错,那再进入到下一步点火测试,看有什么问题。
    都是一点一点的磨。
    有无数大的分支,然后在每个大分支下还有很多小分支,要花很长的时间和资源去试,试出哪条路是通往最后的结果。
    甚至有可能最后走到的结果,和人家原本做的东西有微小的出入,只是这种出入,更准确点说叫误差,是在允许范围内。
    但林教授的感觉就好像是他开了全图,知道要往哪走,这条路哪里会有水坑,哪里会有怪物,你要怎么规避这些风险都一清二楚。”
    张小强有些恍惚。
    此时办公室里,贾勇幽幽道:“我知道林教授的自信是从何而来的了,确实如同他所说的一样,他对阿波罗登月了如指掌。
    这是他底气的来源,也是阿波罗科技这个名字的来源。
    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但只有这一种解释。”
    小说需要讲逻辑,但现实不用。
    在六院那个庞然大物面前,没有任何逻辑,哪怕华国航天的专家们来来回回去参观了无数次。
    各种地面测试,热火测试来来回回来,不过是再次击碎人们过去所理解的常识。
    (NASA官网1968年完成的F-1发动机)
    “不是,林教授这是什么变态的嗜好啊!”
    听说这事的华国航天专家们在参观完F-1之后很是无语。
    张小强苦笑着解释道:“抱歉,这是林教授强行要求的。
    他的意思是,我们既然这是科技考古,那试验台也得再造一遍轮子。
    他表示回去之后要按照马歇尔航天中心S-IC静态试验台的规格在阿波罗科技造。
    现在先在我们这暂时用一下。”
    (马歇尔中心历史悠久的S-IC静态试验台,一直用于测试土星五号、航天飞机和当前推进系统的开发,也包括NASA的最新火箭太空发射系统,自20世纪60年代建成以来,它一直作为尖端发动机和推进技术的试验台。
    该试验台最初用于开发和测试土星五号火箭的第一级,该级由五台F-1发动机组成,每台发动机可产生150万磅的推力。
    试验台的底座支柱内装有1200万磅的混凝土。
    该试验台于1974年进行了改装,用于测试航天飞机的外部燃料箱,21世纪初,该试验台再次用于下一代推进系统的研发。)
    专家们觉得变态的地方在于,明明华国航天有专业的火箭发动机试验台,在离长安大概35公里的秦岭范围内,有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