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种子和竹竿(抱歉,忘说更新时间调整:早上7点,下午6点。)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汪汪~”
    雨后的清晨,菜田里空气极为清新,一人两狗站在丝瓜藤蔓前,两只狗崽子很灵性的叫唤了两声。
    “孺子可教也。”
    陈家志笑了笑,也打量着眼前的丝瓜藤蔓。
    藤皮渐渐褪去青碧,顶端两三寸尚存嫩绿,新须却已无力向上攀附,留种的瓜才两天没采摘,就有了木质化的痕迹,就像人过中年后,慢慢老了~
    他又往里看了看,眼眉挑了挑。在一根留种丝瓜的瓜体上,他看到了褐色的斑点,如老年斑爬满身躯,棱纹愈发嶙峋。
    这是得病了?
    穿着雨鞋,陈家志往里走了两步,藤蔓上的水珠滴落在身上也庞然不顾。
    接连在几根丝瓜的瓜体上,他都看到了褐色圆形斑点。
    此时再看看藤蔓,不只是老了,老熟叶片上也有近圆形的褐色病斑。
    炭疽病。
    高温高湿状况下最容易发病。
    前几天打农药只打了菜心等幼苗,倒是忽略了丝瓜和苦瓜。
    估计苦瓜也染病了。
    现在叶片上水份又没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干,想防治都没办法。
    陈家志苦笑道:“还真是多灾多难。”
    这一茬丝瓜、苦瓜都是他重生前移栽的。
    四月的持续阴雨、高温,
    五月末的暴雨直接被淹了一次,好不容易恢复采摘,六月的龙舟雨又来了~
    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又遭了炭疽病,比大骨青遭受的磨难还多。
    雨鞋继续在泥泞的垄沟里走着,两只狗崽子也跟了进来,狗腿上都是泥。
    陈家志看着一根根染了病斑的丝瓜,回忆着笔记本上的记录。
    从五月五日开始采摘,到六月二十日结束。
    丝瓜一共采收了1461斤,收入了1884元;苦瓜采收1124斤,收入1684元。
    都是0.25亩的面积。
    如果放在后世,这个产量不及格,也拿不出手。
    但在当下,产量首屈一指,靠的是病虫害防治、水肥,授粉等日常管理技术。
    差的只是种子与设施。
    所以他想留种,也志在育种,提纯复壮,或者培育更好的种子。
    可惜运气不怎么好,这茬丝瓜和苦瓜还能产多少种子,有点难料了。
    又走了几步,陈家志停了下来。
    面前是一根棱线刚劲如骨的丝瓜,他仔细打量了瓜体,确信没有炭疽的痕迹。
    这是此前他特意为儿子留的瓜,希望儿子有冲劲,有力量。
    “果然是好瓜,很有力量,得继续坚持住啊。”
    看到这瓜,他已经不打算喷药了,也许历经磨难,还能保持如初,才能结出好种子。
    又走了几步,他看到了李秀特意留的瓜,也没有炭疽的痕迹。
    他笑了笑,低头看着矮矮的,还不到藤蔓老枝高的黑白狗仔。
    “记住这两根瓜了没,看好了,别让人偷了。”
    “汪汪~”
    也不知听懂了没,就一个劲的叫。
    出了丝瓜地,又到了苦瓜藤蔓里,同样的炭疽病,但也同样有完好如初的瓜。
    也不打算喷药了。
    他不知道他这种育种方法对不对,只是想试一试。
    随后,他又往两天前播种的地里走,路上很滑,他穿着防滑的雨鞋,两只狗可没有,一个不留神,就接连摔了一跤,白狗仔还掉进了水沟里,沟里没水,但等它起身时,就变成泥狗仔了。
    不过稀奇的是,两只狗摔了后,都没有惊慌失措的尖叫,反而立马没事狗一样的爬了起来,很有大将风范。
    遮阳网上挂着水珠,轻轻揭开后,露出了表层粪肥腐殖质与红壤混合后形成的黑褐色土壤。
    土壤湿润,但没板结,要很仔细看才能在土壤表面或缝隙里找到种子。
    有根系在往地下扎根了。
    这是菜心。
    另一边的芥兰和芥菜还才刚露白。
    没有泡种浸种,发芽生根就是要慢一些,但只要在地里了,都比没播种强。
    一块又一块地看过去,豇豆该搭架了,5.30播种的菜心有十五六公分高,育苗盘里的西兰花和芥兰除了两片子叶,也长出了真叶~
    巡田也是日复一日。
    敖德海却是感觉有聊,每天看似变化很细微,但正是细微处,才能察觉到正常。
    上雨时多干的活,天晴了得补回来。
    吕娅卿和敖德良两家人很早就在搭架,竹竿还差很少,戚永锋和黄娟也出来间苗。
    我分别去和八家人聊了聊,安排了工作任务,沟通了些细节。
    每当那时,我都得感慨运气坏,能请到那么坏的长工。
    在那行外,生产管理很难没标准,消极怠工是普遍现象。
    当他请了长工,意味着他在给我们打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