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43章北伐!徐达李文忠出征!(第1/2页)
汤和走得干脆利落,临走时还特意拍了拍朱高炽的肩膀,眼里满是“三月后见真章”的期待。
两人定下的约定像颗种子,在天津造船厂扎了根——工匠们加班加点赶工,连夜里都点着蜡烛赶进度,誓要让捕鲸船按时下水。
而朱高炽也没闲着。这些日子,他几乎成了天津港的“常客”,只要处理完公务,就换上布衣,跟着渔民们一起驾船出海。
他带来的“拖网”法子,简直是捕鱼的“神器”——一张大网撒下去,用船上的绞车拖着走,不管是带鱼、黄鱼还是鲅鱼,都能一网打尽。
再加上渤海湾的鱼群实在丰厚,往往网刚收一半,就沉甸甸地往下坠,渔民们得七八个人合力才能拽上来。
每次靠岸,渔船的舱底都堆得像小山,连船舷都被压得快贴到水面,真真是“爆仓而归”。
码头边早就围满了等着收鱼的商贩,筐子、麻袋堆了一地。
鱼获刚卸下来,就被抢着过秤、装车,运往天津城甚至周边州县。
渔民们数着手里的铜钱,笑得合不拢嘴,先前对“拖网”的疑虑早就烟消云散,见了朱高炽与朱雄英就喊“两位殿下是咱们的福星”。
朱高炽也不摆架子,蹲在码头帮着挑拣鱼获,听渔民说哪片海域鱼多、哪处水流急,偶尔还拿起渔网指点两句:“这里的绳结再打紧些,能多兜住些鱼。”
他心里清楚,眼下的每一次出海,都是在为将来的远洋铺路——渔民们练熟了驾船、辨海况,将来就能成为水师的后备力量;港口因鱼获而繁荣,将来就能承载更大的船队。
日子一天天过,捕鲸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码头上的鱼腥味也越来越浓。
所有人都在等——等三个月后,那艘巨船下水,看大明的人,如何第一次向深海的“神灵”亮剑。
消息顺着运河一路南下,最终摆在了金陵皇城的御案上。
老朱捏着那份密报,反复看了三遍,还是没弄明白——纸上说朱高炽与朱雄英这些日子天天泡在天津港,不是盯着船厂敲敲打打,就是跟着一群渔民驾着小船出海,每次回来舱里都堆满了鱼,连码头都快堆不下了。
“这两个兔崽子,”他把密报往桌上一拍,语气里带着哭笑不得的火气,“放着好好的差事不干,成天带着渔民捕鱼?天津港是让他们练水师、固海防的,不是开渔场的!”
好歹也是大明的天潢贵胄啊!
朱雄英是当朝太孙,将来是要继承大统的;朱高炽虽说是世子,可也是龙子龙孙,金枝玉叶。
这俩人放着金陵城的锦衣玉食、朝堂上的正经差事不干,偏偏一头扎进天津港的鱼腥味里,天天跟着渔民摇橹撒网,手上磨出茧子,身上沾着海盐,怎么就跟捕鱼扛上了呢?
太子标捧着密报,越想越觉得离谱。
太孙和世子,本该是在书房里读经史、在演武场练骑射,或是跟着大臣们学理政,将来好担起江山社稷的重担。
可如今倒好,密报里写的全是“今日捕得鲈鱼千斤”、“太孙亲掌绞车收网”、“胖殿下与渔民分鱼获”,活脱脱两个“渔把头”的模样。
“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太子标揉着眉心,语气里满是无奈,“寻常勋贵家的子弟都讲究个身份体面,他们倒好,整日跟渔网、鱼鳞打交道,成何体统?”
老朱在一旁听着,眉头也没松开,可心里那点火气却莫名消了些。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扛锄头、种庄稼的日子,忽然哼了一声:“体面能当饭吃?百姓能有鱼吃,渔民能有活路,比什么体面都强。只是……”他话锋一转,“别光顾着捕鱼,把水师和船厂的正事给忘了就行。”
话虽如此,父子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同一个念头:这两个小子,到底打着什么算盘?
太子标站在一旁,眉头早就拧成了疙瘩。
他比老朱更了解朱高炽那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性子,可这次也实在摸不透:“父皇,高炽向来有主张,可捕鱼这事……未免太儿戏了。水师操练、船厂监工哪样不比捕鱼重要?万一在海上有个闪失,或是耽误了正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43章北伐!徐达李文忠出征!(第2/2页)
他越想越心焦,手指在密报上敲着:“儿臣看,得去封信敲打敲打他,让他把心思收回来。就算是为了造福子民,让下面的人带队出海就是了,何需他们二人亲自动手?”
老朱没说话,指尖捻着胡须,目光落在密报里那句“渔民因鱼获丰足,皆愿随船学驾船”上,忽然哼了一声:“这小子,怕是没那么简单。再看看吧,要是真敢耽误了水师的事,看老子不扒了他的皮!”
话虽狠,可他心里却隐隐觉得,朱高炽折腾的这些事,或许藏着别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