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是选择挣扎,还是宿命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表面上,她积极阳光,似乎对一切事情都极有干劲,似乎总要着远大的目标要去不断追寻。
    可是
    在她的内心深处,从来就不认为,自己能活到正常衰老。她根本无法想象自己40岁、50岁、60岁甚至跟林天退休的年龄。
    或许,她对与林天的婚姻充满了期待,对于两人的未来,她有着十足的向往。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能活一天,就是一天”的心态上的。
    这就是甘言雨。
    从林天第一天认识她开始,她坐在天台上吹风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这样。
    始终对自己,乃至其他人的生命充满了悲观。
    这段时间,两人相处的日子里,甘言雨改变了很多很多,可唯独这件事,甘言雨从未变过。
    如果是别人的话,林天管不着。
    但是,对方是甘言雨的话.
    林天无法接受!
    林天直到现在,仍然记得,那日的咖啡厅里,甘言雨说过的一句话:
    ——最完美的死亡,是在舞台上演奏完最棒的曲子后倒下此生无憾。
    对于甘言雨来说,或许这样的归宿,是她生命中梦寐以求的。
    但是,林天不能允许,
    他的未来中,必须有甘言雨的一席之地。
    她的生命,不单单是属于自己的,很早之前开始,他们两人,都已经把自己的命,交给了对方!
    林天的一番话,这会,轮到甘言雨沉默了。
    林天紧紧盯着甘言雨的眼睛,期待着她的回复。
    可甘言雨沉默了很久,最后,手轻轻篡紧了拳头。
    “或许,你是对的林天。”
    甘言雨轻声道,
    “我我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
    并非甘言雨想,就能改变的。
    这么多年了,这样的心态,早已经根植在了少女的内心当中。
    现在,就算逼着甘言雨,让她看向未来,幻想与林天30岁、40岁乃至一起慢慢变老的生活
    她也很难有真实感。
    这不怪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46章是选择挣扎,还是宿命(第2/2页)
    从未被命运眷顾过的少女。
    又该如何让她,对这个世界的未来抱有期待呢?
    “.”
    林天转过头,看向了那本笔记本。
    《第六交响曲“悲怆”》。
    柴可夫斯基的绝笔。
    一首展现生命在垂死的最后,挣扎与痛苦的内心纠葛。
    这就是为什么,林天不能让甘言雨在最后的舞台演奏这样的曲子。
    极致的代入,林天担心,会害死甘言雨。
    而《安魂曲》.
    这首,同样是一部绝笔作品。
    林天不想让甘言雨触碰,同样是有原因的。
    1791年,一位匿名委托人(实为瓦尔泽格伯爵的仆人莱特杰普),身着黑衣,拜访了莫扎特,委托其创作一部安魂曲悼念亡妻。
    当时,已经身患重病的莫扎特产生了宿命感。
    他认为,这是为自而作的“安魂曲”。甚至将那位黑衣人,视作了自己的“死神使者”。
    于是,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影响最深的安魂曲,就此开始了创作。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莫扎特完成了《进堂咏》、《垂怜经》两个部分的完整谱写以及《继抒咏》、《奉献经》的部分段落。
    在写到《痛哭之日》的第八小节时,与世长辞。
    什么叫“宿命”?
    这就是“宿命”!
    安魂曲剩下的部分,由莫扎特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草稿和口头指示续写完成。
    从接下这份委托开始,莫扎特就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
    为此,他将自己对于“死亡”的所有看法,都汇入到了这首曲子中。
    同样是死亡。
    两位世界音乐史里程碑式的音乐家,在自己的绝笔作品中,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定义。
    柴可夫斯基的死亡,是《第六交响曲“悲怆》中的痛苦和挣扎,他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中,关注的点,是“个人”。
    而莫扎特的死亡,是《安魂曲》中,充满了“天国的光芒。就像是《圣哉经》中铜管与合唱的辉煌交织起,其中涌现的,更像是一个“上帝”视角,对迎接死亡的坦然与神圣的态度。
    两首曲子,同样是展现“死亡美学”。
    一首是“个人视角”的死亡。
    一首是“上帝视角”的宿命。
    其中所展现的,也是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两位音乐巨匠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思考。
    怎么选呢?
    在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之间
    林天选择贝多芬。
    “《皇帝》吧。”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