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3章 被卖了还帮着数钱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我们可以败一千次,但你们只要败一次就彻底败了!”
    鲍德温四世看着吴用说道。
    “不错,你说得很对,我们目前来说还是外来者,失败就意味着一切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经营的一切也会随之崩塌。”
    ...
    宋江在处理完阿保机部落的威胁后,并没有松懈下来。他知道,真正的长治久安需要从更深层次去努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济州的文化底蕴,宋江开始大力推广儒家经典的学习。他亲自设立书院,聘请学识渊博的先生任教,鼓励百姓子弟入学读书。同时,他还下令整理地方史志,编撰《济州通志》,将济州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也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经济方面,宋江注意到虽然道路修建促进了商业交流,但农业依然是济州的根本。于是他推行了一系列农政改革: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改进灌溉技术、减轻农民赋税负担等措施。这些政策使得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提高,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有余粮可以出售换取其他物资。
    随着济州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汇聚于此。宋江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广纳贤才,不论出身高低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便予以重用。他设立了专门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科举考试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挑选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担任各级官职。这一做法既保证了官员队伍的质量,又激发了民间积极向上的风气。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北宋朝廷内部党争激烈,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作为地方实力派人物,宋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一些保守势力视他为潜在威胁,不断上书弹劾;而支持改革的力量则希望借助他的影响力推动变革。
    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宋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他一方面积极应对朝廷的质疑,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另一方面也在适当范围内支持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改革措施。例如,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他对青苗法、免役法等有利于民生的政策表示赞同并加以实施,而对于可能损害地方利益的部分则提出合理建议进行调整。
    随着时间推移,宋江的努力逐渐显现成效。济州成为了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明珠,吸引了无数目光。不仅周边州县纷纷效仿其治理经验,就连远在京师的皇帝也开始关注这位能臣干吏。有一次,徽宗皇帝派遣使者前来视察济州情况,看到这里一片繁荣景象后大为赞赏,并赐予宋江“忠义侯”的封号,以表彰他的卓越贡献。
    尽管如此,宋江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福祉和社会稳定,并非为了个人名利。在他看来,真正的英雄应该心怀天下苍生,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高尚的情操赢得了众人的敬仰与爱戴,人们称颂他是“水浒话事人”,寓意着他在梁山泊时能够调和各方矛盾,而在济州任职期间更是成为了一方安宁的守护者。
    正当济州上下一片祥和之时,北方边境再次传来警报。这次不是来自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是西夏国突然发兵侵犯宋境。消息传到济州后,宋江迅速做出反应。他一面组织民兵加强戒备,防止敌人偷袭;另一面紧急向上级汇报情况,请求增援。
    与此同时,宋江还派出密探深入敌后搜集情报。经过一番调查,他得知此次西夏入侵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发生旱灾,粮食短缺,不得不向外扩张掠夺资源。了解到这一点后,宋江心中有了计策。他决定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化解危机。
    宋江派遣善于辞令的李逵(经过特殊训练后已变得聪明伶俐)为代表前往西夏议和。临行前,宋江特意交代:“此行目的并非屈辱求和,而是要让对方明白战争只会两败俱伤。我们愿意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援助,但前提是他们必须立即停止侵略行为,并承诺不再侵犯宋境。”
    李逵不负众望,在西夏朝堂上慷慨陈词,详细阐述了和平共处的好处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最终,西夏国王被说服,同意接受宋江提出的条件,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这一次成功的外交斡旋,不仅避免了一场大规模战争,也为两国日后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两次重大危机考验后,宋江更加深刻体会到维护和平的重要性。他意识到,单纯依靠武力防御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从根源上消除对立情绪。为此,他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力度,邀请各国使节来济州参观访问,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活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
    在一次盛大的国际交流会上,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齐聚一堂。他们带来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以及珍稀物品,在展示本国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学习到了其他国家优秀之处。这样的互动交流促进了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融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